
郑州买了学区房,孩子依旧上学难
2017-08-03 19:35:24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孩子的教育都是再重要不过的事情。每年的8月份,是中小学新生报名的时间,本想着高高兴兴送孩子上学,但到了节骨眼上,却偏偏出现不少上学难的情况。最近,家住金水区某楼盘的王先生遇到了个难题。2年前,他在这里买下一套房,小区品质不错,也以优质的学区闻名,周边有已经建成的文化路一小和省实验中学,是郑州的重点中小学。
但未曾料想,等到交房入住,一期业主的孩子已经入学,二期业主却被告知孩子上不成学,这让他十分不能理解。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拉锯战,事情最终解决了,但回想这如同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般的艰辛,王先生心里很不是滋味。
很多家长认为,上学要上名校。但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孩子上学,首要的是离家近、方便接送,也减少孩子在路上发生的安全意外。但如今,这也成了一件不小的难事。
新搬进南龙湖某小区的黄先生最近也急坏了,眼看孩子都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可是孩子们却没有学校可上。为什么呢?因为当初小区周边规划有一所配套小学,而如今入学报名的时期都已经过去了,可这小学却至今未动工。在最新的招生计划中,小区里所有新入学学生,都要被分到12.9公里外的孟庄小学。
“听说南龙湖没有其他小学接收我们的学生,而且孟庄小学也没有确切回复,这可咋整?”黄先生焦急地说。
郑州上学难,已经成为常态。早在2014年,教育局就排查出了28个上学难重点区域,前期入学难,后期超班严重。时至今日,上学难题更是有增无减。
但事关无数家长和孩子的教育大事,我们怎样才能突破和解决这一难题,或者说找到缓解的途径?
01、“入学难”、“入园难”的背后,首先是基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近年郑州城市范围扩大,大量吸纳外来人口。先看几个数据:郑州人口吸引力排名全国第10,是全省唯一人口净流入城市。在过去的5年内,共吸引了185万人口,全市常住人口近1000万。最近7年间,郑州在校小学生增长率达到了39.02%,增量和增速高居全国前三。
但是过去的5年,郑州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建、改扩建187所中小学,平均每年新建中小学在30所以上。
郑州几乎承担起了全省在读中小学生的教育任务,但规划之后,学校配建和师资培养又都需要时间,教育部门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每年到入学的时间点,各小学门前都会出现家长连夜排队的现象。比如西区的秦岭路小学,因为周边庙李等城中村的拆迁,学校压力倍增。去年报名第一天,家长们就排起长达100多米的队伍。据介绍,队伍最前的一位家长甚至从前一天下午4点左右便开始带着板凳排队。
建学校是个费事不赚钱的事,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为教育出力?于是,2014年,河南省出台了推进了一份《关于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意见》的文件,以免交建设配套费的优惠方式,鼓励开发商建学校,并要求,每一万居民的居住区建设,需要配套一所学校。
最近几年,郑州新建学校多分布在房地产开发活跃区域。开发商发挥社会责任,代建学校,极大缓解了教育压力。虽然学校是为楼盘起到了溢价的作用,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不得不承认,开发商在推进郑州教育发展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02、不过,这也使得一些对这方面缺乏了解的购房者,误认为学校是开发商建的,招生就由开发商说了算,小区业主的孩子就理所应当可以就读。实则不然。
每年,教育部门会根据人口、生源、发展等综合评估,规划预留教育用地、建设学校。而开发商协助代建,建好后,就会把学校再交给政府。
流程归流程,在实际操作中,又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有关部门换届、签约学校校长换届、入学条件限制、划片范围、师资力量、管理培训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校是否能建成,从而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能顺利上学。
2016年初,就发生过一次震惊郑州的校区搬迁事件:一月底临近放寒假时,南龙湖某重点中学发出通知,让家长把孩子在校的东西全部搬走,农历正月十五开学,学生必须全部到远在荥阳的校区报到。而南龙湖校区2013年秋季才正式投用,仅仅两年半时间,却已人去楼空,据当时媒体报道,正是多方协商不畅的结果。
但有时,即使学校顺利稳定入驻招生,招生范围仍存在很大的变动。经历过孩子入学的家长们都清楚,公立学校的划片范围每年一变,哪怕学校就在隔壁,也不能完全保证都可以就读这所学校。
前两年,郑东新区某高端楼盘的业主就曾经历过此事,虽然著名的聚源路小学就在两个街口外,虽然同处一个社区,但只有东边一半楼栋进入了划片范围。
而中原区另外一个以互助路小学出名的新楼盘,虽然和学校有签约,但是一期、二期业主没有在合同中署明。所以即使和后期业主处在同一小区中,也只能按划片原则,遵从教育局安排,不能保证是否就读。
二七区某开发商自建的兴华街第二小学,本小区的业主也是不能上,被划到了周边的齐礼闫小学。
03、一个学校从用地规划、开工、签约学校,到最终划片、招生、就读并非易事,政府、学校、开发商三者在其中作用缺一不可,教育部门更需要发挥好主导地位。
在近年的一份调查中,学校数量不足已经不是当下孩子入学的最难题了,政策和户籍问题占比高达93%。入学报名程序繁琐、学校招生片区划分不明确、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方面问题反映较多。
未来路上王姐家的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按照往年规划,孩子可以就读附近的A重点小学。但今年附近添了所新学校B,孩子们的去留成了未知数。打电话去教育部门咨询,对方告知,确实存在微调的可能,具体要看学校最终给出的准确划片。但A小学则表示,他们会参考生源情况,在报名前几天公布范围,最终情况还不能确定。
眼看入学的时间越来越近,迟迟没有划片通知,王姐心里挺着急:“小学入学时间本身就很紧张,公布得还这么晚,万一名额不够,A进不去,B也没有报,那孩子上学岂不是耽误了?”
政策的变化、学校的变化、生源的变化、家长对名校的追逐……种种因素,综合导致了孩子的“入学难”。
从政策层面上看,存在教育系统服务意识不强、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制度存在空白区域、政策宣导不明晰等问题。比如,郑州市的入学政策只针对市区常住人口,很多居住在三环外的现有农村区域,不进入市区学校划片范围等。
金水区刘女士的遭遇既是个例也是共例:买了房,孩子被分到了丰庆路小学。但是因为孩子的户口还没有迁过来,所以只能按外来务工子女身份报名。户口本、身份证、居住证、劳动合同、预防接种证、借读证、接种证查验证明,七种证件也都备齐了,本以为孩子上学没有问题了,谁料学校的一个电话让李先生傻眼了。
原来,去年刘女士和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期间刘女士工作的公司搬家了,但是公司的固定电话并没有改变。学校工作人员在后期走访调查时,也没有去公司新地址核实,刘女士孩子上学的事儿就这么悬了。
甚至还有一部分,入学证件齐全,就因为父母工作性质,提供不了公司打卡的签到记录和工资条,孩子也不能顺利入学。
不过,家长方面也有一定的责任。一些家长提前对政策关注、了解得不够,连夜排队却排错学校,临到关头四处奔波补办证件;也有一些在购房初期,对郑州入学条件和划片细则关注少,最终导致小区并没有在自己想上的学区范围,或是学校建成时间和孩子入学时间有时差,耽误孩子就读;更有一些存在盲目攀比心理,希望能进更好的学校,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公和浪费。
此外,买学区房不能单纯的看位置,离学校近的真的就是学区房吗?不能轻信置业顾问一面之词,要全方位求证确认才好。
曾经冲着“学区房”的招牌,胡女士就购买了南阳路一小区商品房,购房时,售楼人员口头表示,业主子女可以前去东风路小学就读。但等到交房后,一张“关于该小区小学划片的通知”令她大惊失色,因为上面标明该小区小学划片为江山路第一小学,并非“承诺”学校。
受开发商委托处理此事的小区物业负责人回复,当年的“学区房”说法,是指小区附近有一所私立幼儿园,以及一所私立小学,并不包括东风路小学。
口头承诺难以追寻证据,但查看楼盘规划,看承诺的自建小学是否真实存在更靠谱;或者翻看上年的划片范围,尽管划片会有变化,但仍能有所参考,让孩子上学有更多保障。
结语: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教育是国家的命脉。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情理之中,这时需要借鉴更多优秀城市经验。希望教育部门能够简化入学手续,完善相关制度,严厉打击以教育为噱头的商业行为。同时,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保护教育用地,增加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入学难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正在蓬勃发展的郑州,急需留住人才,解决基础的教育难题,也将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添砖加瓦。希望政府、开发商、市民三方合力,让祖国的花朵都能够绽放美丽笑容,在知识的海洋畅游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