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娃,就是带发的出家修行
2017-07-26 22:11:03 来源: 子路教育网
我上周和葫芦娃发了一次比较大的火。事情经过很简单,睡觉前他要玩一本剪纸书,图案剪下来要拼成一张完整的图。剪到一双雨靴,只有两片,比拼图简单多了,我觉得根本不是问题。谁知他居然拼了好几次,次次完美错过正确的拼法。这期间我压抑着”儿子你是白痴呀”的心情给他不断演示,但是他也呈现出消极抵抗的姿态。我的语气越发严厉,而他的目光明显游离。
虽然我脑子里已经有一个声音已经在提醒我了:他才两岁半他才两岁半他才两岁半……
但仍阻止不了我说话的语气冰冷。
反正最后我气呼呼的把他带上床,他知道我在生气,但还是提出了让我读书的要求,我就面无表情的读着绘本,直到他睡着。
而我一个人在黑暗中,继续憋气成一只河豚。
我生的这个气,还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生儿子的气。
其实对于一个两岁半的孩子的智力水平,为娘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说白了,他不聪明我都可以接受啊。
但他刚刚那种无所谓的态度,唤起了一个长女兼从小到大的班干部最郁闷的记忆。试问给人讲题目的时候最讨厌的是什么?
对方心!不!在!焉!
态度,比什么都重要。
可是我扪心自问,向一个两岁半的小孩要求态度,是不是太苛求了。毕竟这不是“别人家孩子”。
我终于理解了那么多“前辈”说给小孩子辅导功课的时候再好的脾气都忍不住要狮子吼。
但是不说“学习”了,你看看这个小伙子,近来主见越来越大,每天要对我提出108个要求,其中100个我都想说“不”!而一旦不合心意,除了哭闹耍赖,他有时还用那种小少年般的倔强眼神吓我一跳。
让我忍不住幻想到不远的将来的儿子的青春期。
不敢想!
第二层,生我自己生他气的气。
当妈以后,必有一课要修——情绪管理。简单说,就是少生气,少发火。
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绪稳定愉快是多么重要,这不用多说。
各路理论告诉我们了,你老是生气,老是爆炸,孩子会怕,会胆怯,会没自信,会有童年阴影,而且孩子的性格和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然而要一个母亲保持不生气,是多么违反人性啊。
这和你多爱孩子没有关系。爱惨了他,你还是忍不住要生气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孩子睡着那胖嘟嘟的脸,你会不会反问自己:
为什么,为什么啊!为什么我连命都可以给他,但是就是忍不住要向他生气!
我们妈妈界有一个idol是谁呢?
是这只猪。
《Peppapig》里的Mummypig,以情绪稳定著称。
陪儿子看动画片,我都啧啧称奇:无论Peppa和George姐弟俩犯了什么事,妈妈最多瞪大美丽的眼睛,说一句,Oh!
还有蓝色小考拉《Penelope》里面Penelope的妈妈。这些二次元的母亲,不论孩子闯了什么祸,她们都是温言细语,柔声教导。
而我,修炼了两年半,还是经常破功。作为一个脾气本来就不好的“先天不足”的母亲,我现在可以做到儿子把各种液体洒在地上叹口气就马上去拿抹布擦,他在墙上画画也笑嘻嘻拍好视频再把湿纸巾拿给他让他擦掉,和他就各种要求讨价还价时也尽量保持耐心……
但是,但是,依然还是不小心就掉到情绪的坑里。
本来以为心平气和地结束了一天可以给自己打个勾了,睡觉前都可能晚节不保!
我对于自己的功力不到位,非常失望。
最后一层,是生“带孩子这件事连孩子的气都不能随便生”的气。
这事儿深究,就是我准备生孩子的时候脑子进水了没有了?
没有,我是真想生的啊。
生孩子我后悔吗?
不后悔啊!
但是,世上怎么会有带孩子这么难的一件事啊!
比如他前一秒还拿着电话,自己打给商店的营业员阿姨,问“今天冰淇淋有没有蛋筒,我想吃草莓味的,我下午就来……”你忍俊不禁拍好视频发给家里人,下一秒,你的孩子就说要马上去商场旅行,要去买冰淇淋,并拒绝吃完饭再去!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来自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带孩子的过程,我就是经常觉得自己很无能,因而很愤怒。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本来可以想发脾气就发脾气(当然这是不对的),自己承担后果,但是带孩子,就是不能想发脾气就发脾气的哦,为了孩子,我都要压抑天性,变成不是我的我。
我有时候真的很想和儿子说,儿子啊,你妈是射手座的,很不喜欢限制人的,尤其你又是我亲爱的儿子,你可以一天少提一点要求吗?你少提一点无理要求,我和你说“不”的机会就少一点,这样是不是你好我也好?
但是儿子就是一天要提108个要求啊,玻璃心的母亲不想让他感到一天都在拒绝中度过,为了不让他听到太多的“no”,我就得精挑细选,多给他一些“yes”,比如你要给脚上涂指甲油,那就,涂吧……
可是不公平的是,我明明一天要听到他无数的“不”、“不要”啊!
但是我不能生气,要克制住自己的脾气,深呼吸,围笑,要peace,nice。
你说,这不是修行是什么?
带娃,就是带发的修行。
我的修行并没有很到位,这点从我儿子的口头禅可以看出来。
葫芦娃的口头禅之一,是“妈妈,你开心吗?”
我儿虽然是一个倔强的坚持己见的少年,偏生还很能察言观色,对他人的情绪变化很敏感。这再配合上一个脾气不好还喜怒显形于色的娘,就是非常悲剧的组合了。
没有儿子的时候,老公和我,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组合,老公的“没头脑”主要体现在直男的懒惰导致的对女性情绪有意无意的忽略上,而我的“不高兴”——做一个不高兴的女朋友很正常吧?
而有了儿子,“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组合被传承,儿子成了那个每天快乐地探索世界和自己行为边界的“没头脑”,而他妈就是不断被他挑战底线的“不高兴”。
而老公,成了不得不经常解决母子纠纷的“和事佬”。
从好几个月前,葫芦娃开始经常问我,妈妈,你开心吗?
比如他提了一个我不想答应的要求,经过一番斗争我心软答应后,他会看着我的脸色问,妈妈你开心吗?
就是他不仅希望妈妈答应他的要求,还希望妈妈是开开心心地答应他的要求的。这个要求对我会不会太高了?
但是儿子问多了,我又有点紧张,会不会我的情绪成了他的负担?
这就是我作为母亲很复杂的心情了。在所有我希望儿子对我的情感里,“怕”绝对不是其中之一。我可不想他将来做事情全部看着我的脸色。而且我辛辛苦苦和他讲那么多的道理,是要他明白那么做是为了他自己,并不是为了妈妈开心呀。
儿子问“妈妈你开心吗”,我有时会咬着后槽牙假笑着说,“开心~宝贝,你这么可爱妈妈当然开心呀”;有时会直截了当——不开心呀,虽然我答应了你这么做,但是我真的很难马上开心起来哎。
还有一次,我不管儿子听不听得起,和他推心置腹了一番:儿子,你不要再问妈妈开不开心了,你这样妈妈压力很大。妈妈是个女人,女人就是不开心本人。如果你不要喝牛奶我非要你喝,你要看奇奇和悦悦的玩具我就不给你看,你要吃糖我就是不给你吃,你不想睡觉我就是要你上床……这些时候,你都能保持开开心心,而不是哭闹耍赖的话。那妈妈就向你学习,一直开心不生气。
然后,然后,儿子看了我一眼,默默飘走了。
虽然目前看来,儿子还没有我想的那种压力,他浑不吝地认为“妈妈生气道歉就好了,道歉也没有用?那我就没办法了”。
但是他的妈妈,很认真地想减少让他提问“妈妈你开心吗”的机会。
说来,我身边的这对父子,常常用他们的“高风亮节”映衬我的严苛。
我和老公吵架,结案陈词的时候,我说,基于以上,我希望你做到abcde几点,公平起见,现在说说你对我的期待?
老公会说,我对你没有期待。
我和儿子讲道理,我说,妈妈希望你可以吃完饭再吃零食,喝够了水再喝饮料,发脾气不要扔东西……现在说说,你希望妈妈是什么样的妈妈?
儿子歪头一笑,开心的妈妈。
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从儿子出生以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爱与自由”派的母亲,但事实证明,那只是心灵深处的自我勾画,行为上,我无疑是个“做规矩”的母亲。不,毋宁说我是那种“墙头草”母亲,采取哪种方式和最近对状况的判断有关,和读了哪本育儿书有关。但是那种给孩子足够自由、让他们做够自己要做的事、他们自然就不会再过分要求了的育儿方法,我可不敢轻易尝试。
有一天我决定做一下“爱与自由”的小实验。睡前儿子还要看动画片,我就决定,好,今晚让你看个爽。
儿子果然看得很开心。但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开始不时朝旁边看书的我瞄一眼。然后还要求我把正在读的书给他读一读。
于是我就读了:“放任之害”--
(河合隼雄《孩子与学校》)
读完我出了一身冷汗,这也太巧合了吧。但是看看儿子的状况,似乎也无法承受“放纵之轻”了,我决定给他一个台阶下。
我说,好了儿子,刚刚妈妈扮演了一个什么都会满足你的妈妈,现在妈妈要回到原来的妈妈。现在我们去洗澡刷牙上床睡觉吧。
他很干脆地回答:好!
“爱与自由”的妈妈下线了,“做规矩”的妈妈重亲上线了。
洗完澡,我问葫芦娃:你喜欢那个一直给你看动画片,不催你洗澡、刷牙、睡觉的妈妈吗?
不喜欢。
那你喜欢什么?
开心的妈妈。
(又是这句……)
那你喜欢跟你说不能看太多动画片,要洗澡刷牙上床睡觉的妈妈吗?
喜欢。
管与不管之间,做妈妈真的很难。
作为一个修行路上的母亲,我唯有继续在有机地结合“爱与自由”和“做规矩”之间的道路上进行伟大的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