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师范生的《教育学》答卷告诉我们什么
2017-07-15 21:33:05 来源: 子路教育网
一位师范生的《教育学》答卷告诉我们什么
方斐卿
(注:旧文重发)
整理材料中,意外发现了2000年我在浙江省乐清师范学校任教大专班《现当代文学》时一位师范生的《教育学》答卷。当时,任教《教育学》的教师看到这份答卷,大怒,送到校长室,结果,经校委会商议,这位学生被勒令退学。我之所以保存这份试卷,有出于对这位同学的同情,也有对学校处理意见的保留,更有对师范教育质量的思考。
时间已经过去多年,请允许我将这份试卷中的部分内容公之于众,或许会引发我们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条条杠杠;
教坏学生,急死老师。
若问咋办?其实简单,
教学教学,师教生学,
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何须模式,真笑死人!
2、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人人说,古往今来几人何?
口中虽爱心不爱,爱的还是老人头。
3、教学目标
将那些有着鲜明性格特点的人消磨殆尽,将他们变得与众生平等,这才有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
二、简答题
1、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什么意义?
答:学生考得好,那是老师教导有方;学生考不好,那是没认真学,并不是老师没教好。
三、分析教例
教例略
答:中国教育的弊端从师范院校的教育可见一斑。正因为有了这些迂腐的老师和毫无反抗意识的学生才使那些条条杠杠得以作威作福。中国人的墨守成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民族的耻辱。他妈的中国教育!
当再次看到这份2000年的《教育学》答卷时,直觉告诉我,那时学校作出勒令这位还不到二十岁的师范生退学的决定,多么草率,多么不近情理,多么不负责任。
我们要追问,这位师范生错了吗?错在哪里?也许可以认为:错在没有按标准答案答题,错在直接尖锐地表达了自己对《教育学》这门学科学习的不满,错在对教育现状毫无保留的反思与抨击,错在对教师和学校权威的蔑视,错在出语粗鲁……姑且认为以上的表现全是错误,那么,我们要问,一个师范生犯了这样的错误,该不该退学?
作为教育者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生总是伴随着幼稚、失败和错误而逐渐成长起来。因而,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思想上,还是德行上犯错,都是正常的,正因为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赋予我们教育的责任、意义和价值。学生出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校、教师对待犯错学生的态度和做法。我们是呵护、教育,还是放弃、惩罚?我们是小心翼翼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还是将学生无情地抛向家庭和社会?我们的许多校长和教师,却将教育做成了一项简单劳动,制订了许许多多冷冰冰的规矩和条款,倘有触犯,轻则训斥,重则处分或干脆亮出治校“宝剑”——退学,这样教师省心,学校也省事。
二百多年前雨果就曾说过,如果社会上多一所学校,就少一所监狱。但当我们的学校将犯错的学生无情地推向社会时,我们是否想到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的情景,我们是否看见孩子的父母那无望的眼神?
我们还要追问:我们的学校、教师、教材、教法、评价有没有需要检讨的地方?如果教师上课都照本宣科,表情冷漠,课后又不经常与学生交流;如果《教育学》教材严重脱离现实,面目可憎;如果《教育学》的考试评价教条僵化……面对这些,如果学生都默然受之,毫无反应,那才是教育的悲哀!
我们更要追问:怎样对待关注现实,有独立思考的学生?对这位师范生的处理,今天看来,真实地反映出当前中国教育理想与现实的自相矛盾。如果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也就是鼓励学生要有独立思考,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培养个性,要勇于质疑权威。这位师范生有思想、有个性,理应受到尊重、保护,即使有些想法偏激甚至不正确,但完全可以引导,使其更好地发展。而现实如何?八年前我们接受不了这样的同学,现在我们就能接受吗?以我看,现在我们照样不可能允许他发表个性言论,也不能容忍他有出格行为。如果当真“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必定与中国主流文化相抵触相违抗。所以,在现实的校园里,若想培养有创新意识、个性鲜明的学生并不容易,老师们在教学中只要不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功德无量了!
在这个越来越关注民生的社会,在这个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代,真心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回归其本真的意义,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每个孩子身上。只有充满人性的学校才能成为学生温馨的精神家园,只有充满人性的学校才有绿色的希望和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