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2017-07-11 19:53:13 来源: 子路教育网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家境殷实,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打小便学会了读书写字与珠算,19岁时嫁与矛盾的父亲沈永锡,婚后在丈夫的指导下学问更加精进,眼界更加开阔。通晓文史,思想开明的她与当时社会的封建气氛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这位坚强而又贤明可敬的母亲使茅盾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父亲不满家塾里陈旧的教材而想让茅盾学习科学知识,所以不进私塾由母亲亲自教学。因此,母亲是茅盾的启蒙老师。
母亲听了同学的诬告欲打茅盾,他跑出家门请来沈听蕉先生,先生一句“孝子事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使母亲顿悟。从此,母亲不再打他。
母亲一直遵照父亲的遗嘱对茅盾进行培养,顶着祖母二姑母反对的压力,为了能让他和弟弟搞实业,放弃师范学院优越的条件。让茅盾牢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为了使他在寄宿学校营养好一点,在全家人拮据的情况下每月不惜交四元的膳宿费。
茅盾换了梦游病,家里人都说是“活走尸”,讲一些离奇古怪的古话,母亲却认为梦游是睡眠不足之故,只不许他熬夜,每晚九点入睡。
茅盾参观劝业会,交费十元,前夕写信给母亲,“如母亲不赞成,那就用零用钱抵账吧。”没料到,出发前夕,母亲从民信局寄来信并大洋十元,信中说,“你在南京看到喜欢的书,或其他东西,只要你手头的钱够,可以买下,日后我再寄钱”。他被学校除名,母亲十分生气,后来母亲听说是反对学监的专制而被除名就不生气,只问今后到何处去读书,“到何处去,一时不忙,只是年份上不能吃亏,你得考上四年级下学期的插班生”。
中学毕业后,摆在面前的就是以后的求学问题,母亲早有计划,外祖母当初给她的一千两至此时连本带息共约七千元,母亲分作两股,他和弟弟各得其半。“中学毕业,当然要考大学。”母亲本订阅上海《申报》,广告栏上登有高等学校的招生广告,她决定送茅盾去北京大学求学。不久,学校来了通知,他考上了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茅盾的父亲希望他们兄弟俩能搞实业,他违背父亲的遗愿报了第一类文史类心里十分纠结,母亲安慰他,父亲的目的是想让他为国家做贡献,文科也一样,也可以振兴国家,不可重理轻文。
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母亲早有信来,寒假不必回家。大学图书馆典藏丰富,矛盾借阅了各式各样的小说。
从此,茅盾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