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对孩子的智力早教培养
2017-07-10 20:37:06 来源: 子路教育网
都说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最早的发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说”未免有些被动,只有大人和孩子面对面的交流才是“说”的积极状态,才是真正的交流。
豆妞出生以后,无论是躺在床上,还是抱在怀里,只要处于醒着的状态,我就会有意或是无意地跟她讲话、聊天、逗笑。
其实,我们所说的“话”真的是非常简单,有时重复叫唤豆妞的名字,有时给她讲讲身边发生的事情,有时给她看一些彩色卡。有时在她醒着或是吃奶的时候,就播放一些节奏舒缓、愉悦、优美的乐曲。
豆妞三个月左右的时候,我为她选择了很多颜色鲜艳的彩色卡。一开始,我并不会给她讲过于复杂的故事,只会告诉她画面上的物品是什么。大概是简单明了的语言,配上色彩丰富的图片吸引到了她,小家伙常常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看。
虽然这些语言上的刺激她未必一下就能完全听得懂,但是我相信,潜移默化之中,孩子脑中的词汇积累一定会越来越多。
2、第一声“爸爸”“妈妈”
还记得当豆妞叫出第一声“爸爸”“妈妈”时,心里真的是瞬间就要融化,我的小天使要开口说话啦!那是在六个月左右的时候,爸爸惊讶又惊喜地抱过她,期待着宝贝第二声呼喊,可是小家伙却不再发音了。爸爸有些小失望的继续忙活自己的事情。
第二天,豆妞再次清晰地喊了一声“爸爸”,这一次爸爸瞬间激动的不要不要的,看着宝贝那可爱的小模样,一定是感觉幸福知足快乐吧。
不过,让我感到伤心的是,我天天带她,天天陪她玩,为什么不是先叫“妈妈”,而是先叫“爸爸”呢?爸爸开玩笑地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小情人”嘛。不过,我并不是真的埋怨,因为没过多久豆妞也会叫“妈妈”了,我惊喜地抱着她,小家伙似乎明白了我的高兴,就不停地发出“妈妈”的发音。
3、独有的沟通模式
对于一个12个月、刚满一周岁的宝宝而言,豆妞明显具有几分话痨的潜质。你要跟她很认真地聊天,小家伙好像什么都能听得懂一样,跟你有板有眼儿地应和着。
你会发现一天当中,总有那么两三次,豆妞的这种独有的沟通模式会被开启。要么是在清晨起床时,要么是在吃早饭时,要么是在傍晚某个和大人共处的时段。
那段日子正值腊月,气温一如往常的冷,好在太阳总是照常升起,照得家里到处都暖洋洋的。很多个早晨,每当小丫头睡醒,我在拉开窗帘的一刹那,就会反复指着窗外的太阳跟豆妞说:“你看,那是太阳,暖暖的,有太阳的日子真好。”大概是小家伙听的多了,有一天,竟然也哼出一句“yangyang”!
4、爱上“自言自语”
跟每个令大人感动而又惊喜的变化一样,总会藏着许多有趣又好玩的小故事,说话也不例外。
印象深刻的是,在豆妞14个月左右,晚上喝完奶、临睡前的这段时间,她会把奶瓶往边上一扔(管你扔到哪里),整个人就直接懒洋洋地躺在床上,先是肆无忌惮地在床上翻几个身,然后小嘴巴就开始念念有词,你感觉她是在自言自语,跟你嘀嘀咕咕地聊天,可是就算竖起耳朵仔细地听,也似乎听不懂一句。
这种状态经常会持续几分,如果白天活动安排比较丰富,各方面的刺激比较多的话,自言自语的时间会更长,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小家伙就不再碎碎念了,转而静悄悄地躺着一动不动,原来是呼呼睡大觉去了。
记得豆妞在第二个年三十的晚上,嘀嘀咕咕了将近四十分。开始我还一句都搞不明白,一阵英语,一阵日语,一阵韩语,一阵港台腔……
后来,竟然也能慢慢听出点名堂了,“走过来……”“追球……”这不是豆妞白天活动时,大人反复跟她说的话吗?原来豆妞是在过电影啊。后来,估计是说得累了,爸爸在豆妞身上轻轻拍了几下,小家伙就乖乖地睡着了。
可以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像透明的玻璃球一样,心里想了什么,就会毫不犹豫地讲出来,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其实,每个宝宝都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这和性格、情绪都无关。大人不必纠正,也不必担心孩子的自言自语,其实,喜欢自言自语的孩子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
5、进入“说话的爆炸期”
从六个月开始发“BABA……”到会说整句整句的话,豆妞可以说是一下子就进入了语言爆发期。睡醒后、玩耍时、喂饭时,几乎所有时候都曾出现过自己个儿嘟嘟嘟嘟说个不停的情景。如果你仔细听还会发现,几乎每句话都不重样,用振振有词来形容也不过分。
更奇妙的是,你完全可以不用跟她接话,小家伙一个人就能对着小被子、小推车,喃喃自语上半天,说得激动时,还会用小手指指点点,比划来比划去,那样子,就像是在用整个身体在说话一样。
语言是进行思维、反映思想、表达情感、记录思维成果的工具,是帮助幼儿顺利建立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的掌握对幼儿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