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希望别人来管教你培养的熊孩子吗?
2017-08-03 21:08:44 来源: 子路教育网
昨天我坐高铁回京,左后方是一对兄妹,目测大约5-8岁。好家伙,这对兄妹的能量真是爆棚,因为我并没有特意去看,并不知道他们俩在干什么,但是能听到动作猛、声音响,整个车厢里安安静静,只听到他们俩的吵闹声,并且经久不息。
因为做老师久了,说实话见的各种各样的孩子也多,承受力比较强,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这种孩子行为不收敛背后的原因心知肚明,——孩子闹了这么久,并没见到家长管一管,哪怕是象征性的一句,我并不觉得惊奇,但是别的乘客可就没那么好的忍耐力了。
这不!他们正前方的一位年轻乘客客客气气地“发飙”了:
“小朋友,你能不能不再踢座位靠背了?我实在受不了了。你知不知道,你在后面踢,我是有感觉的!”
她的语气很委婉,但是柔中带刚,态度极为不善——这是当然的,要是你被人这么一直踢靠背,你已经忍了半天,当然也会怒气冲冲,换一个脾气不好的人,只怕还不如她呢!
这位乘客一说话,家长站出来了。
“你看,你不能了(能是一种地方方言,有得瑟的意思)吧!你别再闹了。”
这时那对兄妹仿佛才意识到“哦,我的行为影响到别人了。”感觉到了那么一丝羞愧,但更多的是顿悟,似乎以前从没有人这么说过他们,所以他们并没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妥——稍微想一下你就会明白:这是谁的失职?
从我们上车到乘客发飙,怎么也有半小时了,这期间他们的家长呢?一句话都没有。直到有乘客忍不住了,他们才说话,不由得不让人腹诽:这时候出声,真的是为了管教孩子?管教孩子,应该是制止孩子的不妥行为,为什么要先说一句“你不能了吧”?
这之后,两个孩子安静了一小会儿,好像是有点儿懵。
妈妈说话了:要不你们听故事吧?说着掏出了手机,孩子很高兴,嚷嚷着“好好!”声音呢还是那么大,看来根本不懂“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
后来他们俩似乎“销声匿迹”了,安静得就像刚才发生的一切都是一场梦。我不可置信,回过头去看了看——孩子正拿着手机目不转睛地看,和刚才的闹腾判若两人。
家长们呢?一直没出声,原来就坐在我的后面,像是一家子亲戚结伴出行。几位女性,有的年轻,像是妈妈,有的年纪大一些,像是奶奶姥姥。她们自顾自在说话、吃零食。同样是带孩子,可比我逍遥悠闲得多了!
想让孩子自己待着,孩子当然不乐意,但是又没有办法,总得找点儿事干。能干什么呢,看书写字画画,一来对视力不好,二来孩子更多的都爱说爱动。没人理解他,那孩子只能是凭着本能瞎折腾,再不就是玩手机。问题并不在孩子身上。家长只想自己省心省力,想让孩子别缠着自己,却不明白,生了孩子以后,就不可能再像没孩子的时候那么省心那么自由自在,因为《养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省心的事》。
玩手机看上去是见效极快的一招,但是后续的问题到来之后,家长会发现:一时的省事儿,可能带来长期的麻烦。孩子的视力问题,要检查、要测量、要矫正、要戴眼镜。玩多了手机,影响到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专注力。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多。
由着孩子折腾,却不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不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常识,比如: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不可以追逐打闹。孩子因为无知犯了错误,这个锅谁来背?
孩子也不想这样,虽然他们年龄小,但也要面子。做错了事,不是由最亲近的父母来关心地提醒,而是被别人指责批评,甚至是带有恶意地训斥辱骂,孩子其实很无助。这份羞愧和委屈,家长有去关心和了解过吗?
孩子做错了事,别人提出了意见,孩子本来就很惭愧了,可是这时候,家长还用那样的口气,说那样的话,一副“你看你不听我的话,被人说了吧?活该”的幸灾乐祸。难道孩子的错误,你身为家长没有责任吗?难道你不是孩子的亲人吗?孩子做错了,应该批评,但不是侮辱。
曾经有不少文章写过各类熊孩子,提醒家长:你自己不管教孩子,就会有别人替你管。其实,熊孩子们也有熊孩子的痛苦和委屈,熊孩子也很可怜,他们也不想成为“熊孩子”。如果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也会是一个可爱的小孩。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幼儿安全意识启蒙故事《新小兔乖乖》
2017-08-03 21:01:29
感知运动培养孩子的智力启蒙
2017-08-03 20:58:06
皮亚杰认为实践智力与反省智力是启蒙智商的关键
2017-08-03 20:55:25
儿童教育玩玩不能进行语言暴力
2017-08-03 20:50:07
国外父母对孩子的洞穴自然教育
2017-08-03 20:35:59
孩子喜欢攀比怎么办?
2017-08-03 20:17:37
孩子应该听爸爸的教育,还是听妈妈的教育
2017-08-03 20:03:17
安全教育不分国界,应是公平与平等的
2017-08-03 19: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