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历史启蒙教育,何谓“禅让”?
2017-07-18 22:52:18 来源: 子路教育网
“五帝”一般是指:黄帝、颛顼、喾、尧和舜。
轩辕氏当了村长,是为黄帝;
死后,村长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孙子高阳,称为帝颛顼;
帝颛顼死后,村长的位置传给了他的侄子、黄帝的重孙高辛,称为帝喾;
帝喾死后,大儿子挚干了一会儿代理村长,没干好,二儿子放勋接过来接着干,这就是帝尧。
你看,村长的位置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完全成了这一家人的私有财产了。
有的小伙伴就争辩说,那个年代不是禅让制吗?怎么这么快就世袭了呢?
禅让,其实只是一场掩人耳目的作秀而已。只是当时的人们都心照不宣地不去戳破,后世的人又别有用心地歪曲和鼓吹,“言必称三代”。
政治不是儿戏。
围绕着权力进行的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
禅让,让出了名的就是尧和舜。唐尧老了,觉得儿子丹朱不成器,就把村长的位置让给了重华,称号为帝舜;虞舜老了,觉得儿子商均的功绩和才能不够,于是把村长的位置让给了带领大家治理洪水的大臣文命,称号为夏禹。
如果你相信了儒生们推崇备至的这个美好的故事,你就天真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打死也不信。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过一首乐府诗叫《远别离》: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虞舜娶的两个老婆是一对亲姐妹,叫娥皇和女英。这首诗写的是她们被迫与舜永远分离,今后日夜相对而泣。有一种竹子叫潇湘竹,表面斑斑点点,相传就是她俩在潇湘这里天天哭撒上的眼泪。
她们为啥要哭得这么伤心?
因为曾经声威显赫的帝舜要走了,一走必定是生离死别,再难相见。
因为造化弄人,权力是怎么被夺来的,竟然又被人用同样的手段夺去。
(舜)
这就是尧幽囚、舜野死。
帝一家把村长的位置牢牢把持着,但是奈何子孙不争气,他们的权势和声望越来越衰微,再看当时声望日隆的舜,真是相形见绌。
于是在得到多数人支持之后,舜就半强制地把尧从村长位子上拉下来了。美其名曰是自愿相让,其实是不得不让,不让就得死。舜也没亏待退了位的尧,只是限制他人身自由而已,把他软禁到死。
然而好像是老天爷降下惩罚似的,黄河洪水泛滥了。舜让鲧去治水,鲧天天去加固河防,哪漏了堵哪,结果东边堵完西边漏,治了九年还没治理好。舜就把鲧杀了。
但是舜可能觉得杀了鲧有失民心,就拔擢了鲧的儿子禹来治水。这也是为了给禹下投名状——看到你爹的下场了吗?你不好好给我把洪水治好了你也得死。
禹不敢不拼死命去干活啊,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啊……
(大禹治水)
禹用疏通河道、分水引流的方式治理洪水,果然大有成效,这一下大禹成了民族英雄了,个人声望一下子高得无以复加,以至最后所有人为他马首是瞻。
于是他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半强制地把舜从村长位子上拉了下来,也美其名曰是自愿相让。
禹的心里是可能是恨舜的吧,毕竟是杀父仇人啊,但是人家都把位置让出来了以求活命,他不能坏了规矩,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惩罚措施——流放,让舜客死他乡。对于安土重迁的华夏人来说,死在他乡,不能归宗,是非常残酷的,孤魂野鬼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