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的早期教育到底有什么作用
2017-07-08 23:33:58 来源: 子路教育网
我们知道,婴儿出生后一年内是脑重增加最快的时期,一般来讲,3岁宝宝的脑重就已接近成人。那么,在这段重要的时期,大脑和身体的发育又有哪些规律呢?大脑发育的规律
宝宝大脑皮层的发育遵循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即,大脑皮层中控制头部及躯干运动的部分先行发育,而后与肢体控制有关的皮层部分才开始发育;同时,控制上肢的皮层部分的发育要早于控制下肢的部分。
同时,大脑内部各个部分的发育速度并不相同。在婴儿刚出生时,大脑发育最好的区域是低级中枢,这些中枢控制着觉醒、新生儿反射和其他生命所需的功能,如消化、呼吸和排泄。新生的婴儿就能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射,如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打喷嚏、咳嗽、哭、笑等,就是由于大脑低级中枢的发育良好。
大脑最先发育成熟的两个部位是初级运动皮层区(控制诸如挥动胳膊这样的简单动作)和初级感觉皮层区(控制诸如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
其中,初级运动皮层负责有计划的运动,决定什么动作先实施,什么动作后执行,这一点在控制复杂动作方面尤为重要。宝宝长到6个月时,初级运动皮层的发育已经达到可以引导TA进行大部分活动的程度,此时,像抓握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这样的先天反射将会消失。
身体发育的规律
宝宝身体的发育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头尾原则
与大脑各部位的发育规律一致,身体的发育顺序也遵循头尾原则。宝宝刚出生时头长占整个体长的25%,到1岁时占比降为20%;1岁前宝宝躯干发展最快,1岁后腿的生长最为迅速。
远近原则
宝宝在长高的同时,也按照远近发展原则(从中心到四周)向“外”生长。在整个幼年时期,宝宝胳膊和腿的生长速度都快过手和脚,所以涂鸦期的孩子使用身体的部位依次从肩膀到大臂,再到小臂、手腕、手指,动作也越来越精细,这也是远近原则的体现。
了解了宝宝大脑和身体的发展规律之后,
我们能得到哪些启发呢?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体能发展里程碑,根据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小朋友掌握动作顺序依次是抬头、挺胸、伸手、翻身、爬行、站立,最后学会行走和跑步。
☑3岁之前的小朋友大部分动作需要成人来指导完成,3岁之后则会更加独立。
☑有计划性帮小朋友增加有挑战性的动作训练,如跑跳、翻滚、骑乘、球类运动等。
☑由于涂鸦期的宝宝运动部位发展的顺序依次是胳膊、大臂、小臂、手腕、手指,因此成人在指导时要遵循这种规律,并做到适当放手,让宝宝有机会独立探索体验。
☑为更好地帮助宝宝进行身体和技能发展,家长可以:
对于婴儿期宝宝以听觉视觉嗅觉等感觉刺激为主;
6个月前的宝宝可增加被动操,帮助TA退却原始反射,进入有计划的动作训练;
1岁之后的宝宝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和初级感觉皮层已经发育良好,可以在音乐活动中增加四肢的大动作;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增加一些包含精细动作的音乐活动;
等宝宝长到5岁后,可以增加一些乐器的训练。
1
1
还记得上周我们做的小测试吗?接下来Mymo要揭晓答案喽~
(×)1.较早走路的婴儿将来可能特别聪明。
(√)2.一般来说,两岁的小朋友的身高大约能达到他成人时身高的一半。
近年来,国外有专家研究发现,从宝宝2岁身高可以粗略测算成人后的身高,值得借鉴。
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女孩:成年身高(厘米)=0.545H2+0.544A+25.63
男孩:成年身高(厘米)=0.545H2+0.544A+37.69
(注:H2位2岁时的身高,A为[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
(√)3.在婴儿成长的头几年里,将有半数的脑细胞会死亡,而且得不到更新。
(√)4.到了一定的年龄,大多数小朋友都将学会走路,但不管你用什么激励方法,都不能使一个6个月大的小朋友独立行走。
(√)5.涂鸦期小朋友使用身体部位的顺序是:从挥动胳膊到手臂,最后才到手指。
(×)6.小朋友掌握的动作顺序是:抬头、挺胸、翻身、伸手、爬行、站立,最后学会行走和跑步。
(×)7.小朋友的发展遵循从头到尾和从远到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