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东华老师如何对女儿进行早教的
2017-07-04 19:12:1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从不随便转发文章,有些文章即使转了也是当时看着标题好,或者内容实用,暂保存着,等待日后有时间看。实则转了之后也没再看。而王东华母亲教育平台于2017年2月8日登载的,作者王逅逅,标题为《你不欠他们一个世俗上“完美”的晚年,正如他们也不欠你一个世俗上“完美”的童年》的文章,我却是另眼相待的。先是从头看到尾,并做了笔记,最后还写了推荐理由,因为全文几乎没有不打动我的地方。
打动我的第一理由是写作风格,文章行云流水,犹如练功夫的人,三拳两脚就把对手打倒,此文是三言两语就打到了读者的内心深处。
先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春节行程安排,“跑了两个城市、三个省,度过了跟爸爸妈妈天天粘在一起的一周”。就这几言,一个完整充实的春节生活浮现眼前。尤其是一个“粘”字,用得跟古人“喜鹊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那么贴切,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后三言两语重点突出行程生活中跟妈妈上坟的事,由此进入文章正题。写妈妈一路拼搏从小城到北京,写妈妈因对姥姥没有陪伴的内疚,写妈妈为姥姥的去世几乎自责到变态的地步——“不能提姥姥姥爷,不能去姥姥姥爷生前去过的医院看病”,甚至延伸到对自己和父亲的指责,“要不是因为你们,早就回到了姥姥身边!”
寥寥数语,活灵活现、层层递进、聚焦式地展现了妈妈对外公外婆的那种爱,那种自责与内疚,从外在结构到内在逻辑,层层递进,将妈妈对老人的感情递进到了即将爆发要找到突破口的时候,作者开始思索:到底什么是孝?当今时代的孝顺跟古人提的孝又有什么不同?
此处,有小说的写作风格,矛盾冲突集中到了最高点,最后在读者思考的时候开始突破,说到了每一位做儿女的心坎上。表面是一个女儿对父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内疚,实则是天下更多儿女的群体内疚。试想:天下哪一个儿女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在父母离去的时刻,总觉得回报他们太少太少,欠他们的太多太多。
而作者的观点:“儿女对父母最好的回馈,就是让父母仍然在自己原先的价值观中找到慰藉,而非把自己见过的最好的东西全部给他们。这无非也是一种溺爱。”
此语有道破天机、一语中的之感,有老子的“挫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之妙,击中了人心灵的要害,引发人深思。虽出自一位妙龄少女之口,却如一位饱经世事的智者所言,如此深刻、独到,拨开迷雾,给人启迪!作者没有说理,而是边叙边议,回顾父母从小城奋斗到北京的历程,回顾自己美国纽约的感受,回顾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心得,一路走来,一路思索,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