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好的教育也无法尽善尽美,可片面的教育却一定失败
2018-09-26 20:32:41 来源: 子路教育网
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我们的教育不能是单面的,而应是完整的。对于这地球上的万事万物,我们最不满意的恐怕就是我们人自身了。于是,我们对于人便有了一系列热切的期盼,诸如“爱”、“自由”、“平等”、“创新”等等。我们的期盼是如此热切,以至于我们中的许多人在研讨中、座谈中或讲演中往往会慷慨陈词、声情并茂,博得阵阵掌声,甚至会让许多听众热泪盈眶。
我当然不敢说这些期盼本身有什么问题,借我十个胆也不敢。但我忍不住还是想说,所有这些期盼都不应是无条件的、无边界的,所有这些期盼都只能是我们对于人的完整期盼中的一个方面,单独地、单一地、毫无限定地强调这一方面,有意无意地忽视与之相对的另一方面,难免会因为“单面”而不合逻辑,有违常识。而在“单面的”期待的导引下,是不可能进行“完整的”教育的。
不相信吗?不妨就拿“爱”、“自由”、“平等”、“创新”来说事。
方便起见,先说“自由”。是的,“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语),一个没有自由的人,纵有再高级的衣食住行,也不会比圈养的猪更幸福。但同样重要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毫无顾忌地只追求自己的自由,漠视他人的自由。这就需要有约束,需要忍受因约束而带来的不自由。自由总是有限的,只能是共同的。我们的教育能只教学生争取个人自由、而全然不教学生自我约束吗?
再说“平等”。不错,“所有的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亚伯拉罕.林肯语),人与人之间绝不应有主子与奴才之分、上等与下等之别。但追求平等说到底是人格尊严层面、公民权利层面的事情,如果将其无限延伸,将其视为处理人与人关系所有层面的准则,那么,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将遭到抵制,任何管理的实施都将无从谈起,社会将混乱无序,个人则无安全保障。我们教育能只教学生追求平等,而全然不教学生服从必要的秩序吗?
接着说“创新”。没有谁会否认创新的重要性,最极端的强调便是“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斯语)。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必须否定、摒弃或摧毁现存的一切。现存事物中的合理成分应当得到继承,毫无合理继承的所谓创新必定会带有野蛮的、“施暴”的性质,注定要回过头来“拨乱反正”,重新继承。我们的教育能只教学生创新、而全然不教学生继承吗?
最后来说“爱”。完全不能想象这人世间如果没有爱,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正所谓“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维克多.雨果语)。可是,在社会中毕竟存在着大量的丑恶、邪恶与罪恶的情况下,光有爱的力量到底行不行?仅仅凭借爱,究竟能不能扫除丑恶、铲除邪恶、阻止罪恶?对于这些丑恶、邪恶及罪恶的现象(说的是“现象”,而不是“人”),需要不需要有一点“恨”(不是“仇恨”的恨、“嫉恨”的恨、“怨恨”的恨,而是“痛恨”的恨)?如果完全不需要,那么,谁来横眉冷对?谁来拍案而起?谁来挺身而出?谁来见义勇为?一个正义的美好的社会究竟如何得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真的可以只教学生学会爱,而全然不教学生学会“恨”吗?
因此,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我们的教育不能是单面的,而应是完整的。
其实,笔者在十年前便在一篇随笔中提出,“不论千百年来无数的圣贤大哲、帝王将相、仁人志士、业界精英乃至芸芸大众对教育提出过多少期待,教育的结果都反反复复向我们提示着这样一条原则:教育的目标绝不能只是单向度的,教育活动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详见拙文《教育之真谛:保持必要的张力》,《教育科学论坛》2007年第2期)。笔者在该文文末不无讥讽地说:“片面的教育或让人疯狂,或让人呆傻”。本文所述不过是对该文的些许补充。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成为师者并不难,成为教者才不易
2018-09-26 20:30:28
如果停止思考创造,那么教育毫无意义
2018-09-26 20:27:32
美术学院教育家——翁火枝
2018-09-26 20:24:44
百度教育大脑“中国声谷”项目
2018-09-26 20:18:20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2018-09-26 20:16:53
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
2018-09-25 20:28:44
推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综合教育
2018-09-25 20:27:54
回归传统,只望再拾书香气
2018-09-25 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