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停止思考创造,那么教育毫无意义
2018-09-26 20:27:3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教育需要一颗健壮和活跃的心脏。教育人如果心死了,思想也就死了,教育也死了。教育的死亡才是整个民族的沮丧。教育需要捧着一颗理性和真诚的心,让心与心靠近,不断地进行思想的撞击与释放,呵护与点燃希望,教育才能逐渐展现出她的迷人魅力。如果人的心死了,思想也就死了;没有思想,教育也就死了。
目前教育的错误存在两个根源:一是没有弄清教育价值判断,教育的价值不仅是现在而且还要面临未来;二是教育价值对象的判断,教育的对象不单纯是针对现在的个体与集体,也是为了延续的后代。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一个通识:世界上的事情不是上帝主宰的,真正主宰命运的人是自己。你如果不去接受新的挑战,就无法发现自己的无极限,不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才有可能演绎悲剧人生。如果你害怕冲击自己的极限,你就不能展示你独特的灵性,这也是你真正被操纵的原因。人们很少为了一份新工作、新感情、新事业而奋不顾身,一旦抛开所有,前途也许比现在更加光明。固守,往往是思想陈旧的代名词,是悲剧演绎的源头。正确的思想才是先进性的引导,没有憧憬,人生只有选择平平淡淡。
在社会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其实都在掩盖自己的真实本性,刻意改变自己,获得认同价值。在价值观产生偏离的时代,人的核心素养发生了许多的变化,甚至不知道正确与错误,澄清不了是是非非。我们很多人曾在企事业单位中被强制要求屈从,去改变自己的角色,甚至做不是正道的事情,被强制性地禁止思想怀孕、事实怀孕,又不得不在埋怨中表现得无能为力。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追求梦想和法制健全的人,他们对一些违反法律的规章制度的行为有些格格不入,甚至产生仇视。他们的行为不仅很难得到支持,甚至还会有人说:“这样做有什么效果?有什么好处?”多么势利的话啊!如果大家都这样想,社会就不具备正能量、正价值、正道德。所表现出来和带给大家的都是负能量,是不想改变,不愿意接受改变,是继续留给后代的残忍。试想,如果没有康梁维新、没有六君子、没有陆皓东、没有孙中山这些舍己为人的人,中国还会有现在吗?仅仅考虑自己眼前的利益,不为大众谋福利是人性的自私。
作为教育者,我不鼓动人们造反,但鼓励人们追求人性,追求健全人格的获得,追求社会的平等和法治公平。如果不能演好人的角色,那就有可能成为两足禽兽。是的,在社会上有许多纤柔的女郎,也有阳刚男儿,更有法律的刚正。在优越的制度下,如果不能正确和执著地行使手中的权力,那你就无异于成了践踏法律、诋毁社会制度的帮凶。中国之所以产生腐败,就是因为一些人趋炎附势、不走正道,不能正确追求“人境”与思维的理性。
如今的中国社会存在很多的怪圈,领导者多有不学无术之辈,追随者更是搜肠刮肚投其所好而游手好闲。作为教育人是否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呢?有许多教师无怨无悔,追求育人真谛,课堂赏心悦目,真情自然流露,才华横溢,这些都应证了一句时下的名言:高手在民间。
中国是个很重视证件的国家,历来重视本本的取材方式,一直高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口号,甚至连表现形式也不曾有过,难有大唐“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气。人们只能选择对自己的残酷,对现实的冷漠,心中的那股热血却汩汩流淌不息。
达尔文在中国社会的现实中是无法藏身的,因为他的进化论无法适应中国社会的诸多形式,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像是欺世谬论。在奢靡的生活中,人们只会想到法国路易十五的那种生活方式——“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在专制强压下,人们只能选择另一种方式来控制自己的成长,以免成为“殉道者”。有些人则不同,他们注定要扛起思想解放、解救人类的大旗的,在遍体鳞伤中仍绽露着幸福的笑容,这是对伟大事业执著的情怀。没有人不想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制造社会不公平时,人们才幡然醒悟:欺骗往往发生在受到伤害之后。人们只能选择被欺骗的忍耐力,却很少去思考: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人?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的真正价值在哪里?中国社会如同小女人,精致有余,大雅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