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早教中母爱有多重要
2018-08-14 12:41:37 来源: 子路教育网
爱当然很重要,可90年前的美国,竟有爸爸妈妈们却担心太多的爱会毁了孩子
不能亲吻和拥抱婴儿,就算孩子哭泣也坚决不心软。这就是统治了一代美国育儿实践的“哭声免疫法”,主张这种早教方法的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认为,“温情过剩”会让孩子成年后面临诸多问题。
这种育儿方法的确可以训练出一个很少苦恼,让妈妈很省事的“乖巧”孩子,受到一代父母的追捧。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用一桩毁了两代恒河猴终身幸福的残酷实验,为美国的婴儿们重新夺回了母爱。
在哈洛就职的实验室中,有一些用来做实验的恒河猴。为了避免猴子生病交叉感染,刚出生的小猴会被带到单独的笼子里,实行隔离喂养。
无意中,哈洛发现,这些小猴子虽然吃喝不愁,但经常目光呆滞的望向远方,紧紧抱住铺在笼子里的毛巾。
哈洛为猴子们更换毛巾时,小猴子们竟十分惊恐,四处乱窜。
这个现象让哈洛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当时的主流心理学认为只有当母亲让婴儿免于饥渴和恐惧时,婴儿才会对妈妈产生依赖。
这个观点被行为主义心理学称作“需求减降论”,因此,哈洛设计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他设计了两种类型的“猴妈妈”。一个是由铁丝网制成的“铁丝妈妈”,一个是包覆了软布的“绒布妈妈”。
在两个妈妈内部都放置了能提供热量的灯泡,但只有铁丝妈妈胸前安装了喂奶装置。按照“需求减降论”,小猴子应该义无反顾的投向铁丝妈妈的怀抱。
出人意料的是,小猴子们纷纷选择呆在绒布妈妈的身边,只有在饥饿时才会去铁丝妈妈那喝奶,吃饱后就立刻回到绒布妈妈那。
随后,哈洛将会发出巨大响声的小狗玩具放进笼子里。
被声响吓了一跳的小猴子们,毫不犹豫的冲向绒布妈妈,紧紧抱住。好像得到了安慰一样,小猴子们慢慢平静下来。就算把绒布妈妈从笼子里拿走,受惊的小猴子也不会投向铁丝妈妈的怀抱,而是选择趴在窗口眼巴巴的看着绒布妈妈。
哈洛的实验证明了婴儿确实拥有依附于那些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他人的需要。
对象关系学派的理论家鲍尔比将这种情感依附称之为依恋。鲍尔比认为,依恋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长大成人的生活。
孩子的大脑以一种固定的工作模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充满爱与信任的母子关系中,他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如果他的依恋没有得到满足,他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同程度的依恋满足,会拉开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
鲍尔比的同事Anisworth对1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的妈妈进行实验。将孩子和母亲关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先让母亲离开一段时间,然后再请母亲与婴儿重聚。以此观察婴儿的反应。
约60%的婴儿当妈妈离开房间时会变得心烦意乱,但在妈妈返回时,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在安慰中平静下来。
不到20%的婴儿在与妈妈分离后表现的极为痛苦,且重新与妈妈团聚后,依然难以平静,表现出“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妈妈擅自离开”的矛盾行为。
约20%的婴儿不会因与妈妈分离而显得痛苦,在重聚时则主动回避与父母接触,将注意力转移在房间内的其他物体上。
Anisworth将这三种不同的表现总结为:安全型、焦虑-抵抗型和回避型。
Anisworth在实验后对这三种类型孩子的成长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日常的母婴互动中,陌生环境里显得有安全感的儿童,妈妈会及时的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反应。
母亲对待婴儿的方式,会对婴儿大脑的情感区块产生影响。在母婴互动关系中,婴儿会形成对成人的预期。这种心理预期,会让孩子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潜意识中起到作用。
在《妈妈是超人3》播出后,不少网友觉得黄圣依和安迪的母子关系显得很尴尬。
安迪在心理沙盘游戏中,为自己建造了“军事基地”。规划基地建设时,黄圣依将沙盘一分为二,安迪却把隔断填满了。但在最后,安迪还是在沙盘安装了围墙,设立了紧闭的大门。
节目中的老师指出:安迪建设军事基地,证明了他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感,渴望得到保护。
而填满妈妈设立的隔断,却又建立起围墙,表现出他既渴望爱,又怕受到拒绝的矛盾心理。黄圣依也坦然,在安迪很小的时候没有带着他一起长大,在很大程度上缺席了安迪的童年时光。
得到妈妈的关怀和信任,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前进道路上的原动力,可见母爱这件事是多么的重要。
而主张“哭声免疫法”教育的约翰·华生,他的大儿子却因为他的教育方法,在成年后出现情感认知障碍,最终在三十岁自杀身亡。参与“恒河猴实验”的小猴子们,在日后也呈现出孤僻、抑郁等症状,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自残倾向。
孩子的大脑会在6岁之前快速发育,因此这一阶段被称作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在早期亲子关系中从母亲那获得亲密的安全感,孩子会将这种相处模式一直贯彻下去。
也因此,安全型依恋人格的孩子,会拥有“爱的能力”。这种依恋模式会让孩子变得热情,善解人意,宽容。在生活中保持吸引力,拥有健康的婚恋关系和幸福灿烂的人生。
这,就是母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