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待初中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态度
2017-07-02 21:34:0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平日里听到“启迪”二字,有时也许就是出于客套恭维,此刻对这二字真的是心领神会。这也是我喜欢该文的第二理由,见解独特,观点给人启迪,有引领潮流之妙。
同样启迪我的还有一处:“在纽约,你能看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回到了老家,只能看到自己容易过上的生活。”
说的是纽约,让我想到了北京。当今年轻一代同样有这样的困惑:在老家生活,呼吸着新鲜空气,过着自在舒服的日子,为什么要去北京吸雾霾,过挤来挤去、承受压力的日子?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徘徊于这种想离去又不舍的纠结困惑中。
“在北京,能看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回到老家,只能看到自己容易过上的生活!”多么准确,多么真实!一遍遍回味,让人醍醐灌顶,拨开了心中的迷雾,让自己对北京、对老家、对前途、对命运有了更深的思索。
此文,我讲给了妈妈听,妈妈跟文中作者的妈妈一样,对父母的去世有着一直割舍不下的感情,有着同样近乎变态式的内疚与自责。尽管妈妈陪伴外公外婆的时间足够多,仍然觉得欠他们太多太多。我讲给了妹妹听,我们两代人、同辈人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共鸣。
妈妈问我:这作者多大?我告诉她是王东华老师的女儿王逅逅,20出头。妈妈说:“怪不得!”我反问她“怪不得什么?”妈妈说:“名师出高徒。”此话不假。不说别的,单看王逅逅从3岁开始,坚持不懈写日记,一直写到高中时代就知道功底不浅,从文学修养到思想修养到见解高度,都是父母从小就开始一点一滴营造熏陶的,高中时代、大学时代出书,到现在网红,那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
因此,佩服她的文章之余,更佩服的是她背后的功夫,那功夫一半来自父母。
大年三十还在父亲的监督下练习英语,让四年级才开始学英语的王逅逅初中时英语名列前茅,大学时选取了英美文学专业。在王逅逅的书架上,陈列的几乎多半是厚厚的英美文学原著,她读过的书比她的身高和年龄不知要高多少倍。2岁半刚学会说完整的一句话时,父母就开始为她记录口述日记,3岁开始独立写日记。我有幸所见到的十几本薄薄厚厚的日记本,日期一天没间断过,这背后倾注了父母与孩子多少坚持与执着!王逅逅出生时,父亲正在写《发现母亲》,每天写完都要给女儿读一读,让还不懂道理的女儿提前进行了思想与文学的熏陶。
当朋友请教王教授怎么辅导孩子写作文时,王教授回答:“我是照着培养作家的思路去培养女儿写作的!孩子怎么还会为写作文发愁?作文比起来那都是小儿科!”听着你也许会觉得这位父亲有点狂,其实狂的背后是一点一滴脚踏实地的慢功夫。
每天写日记,每天拿着复读机背英语,每天练跳绳,每一件事不做到极致不罢休,女儿的坚持,更多是父母的坚持在影响。“所谓成功,就是把简单的事重复做,把别人瞧不起的事坚持做。”这位父亲就这么坚持做到了,一点一滴做出来了,一坚持就是十几年,他能不狂吗?他的狂有实力、有底气、有根基,狂得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狂得也让我们相形见绌!写日记、练英语、跳绳,这几乎每个家长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可是做一次、两次,对谁都容易,坚持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五年、十年呢?掉队的会是一批又一批。
因此,当我们虔诚地捧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求教这些优秀的父母指点迷津的时候,当我们满是羡慕地探索这些孩子的成功秘籍时,更应该向内探索一下自己,问问自己:我们在孩子身上,到底下了多少功夫?真正坚持了多少?我们给孩子最受用的到底是什么?知识、见识、能力、思想,这些他们也许在外围环境也可以收获到,而坚持的精神、执着的追求等等,这些深入灵魂的东西却需要从小、从家庭内在开始沁润。“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诗说得又何尝不是家庭教育的境界呢?好的家庭熏陶何不就是那藏在花木深处的禅房呢?
没有人随随便便可以优秀,从王逅逅的文章,到王东华老师对王逅逅的教育,留给我们做家长的是最有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