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梅玲,数学思维启蒙不可晚
2018-09-10 21:27:24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张梅玲,1960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事了46年儿童数学认知发展。国内外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关心下一代事业联盟专家,现担任全国婴幼儿早期教育考评管理中心专家委员会总顾问。张梅玲:我认为主要是激发出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同,像培飞这样的数学思维启蒙机构更注重在游戏、生活中让孩子去感知数字、体会数学。培飞的课堂上,小朋友们在互助式的游戏中,利用数学的简单知识去解决问题,赢得游戏比赛的胜利,孩子自然感兴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做到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形成了孩子最初对数学学科的正确认知,这是一门有趣而有用的科学。这种兴趣的激发和对智慧的启迪会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数学思维启蒙对家长也是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家长多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长大成人的,很多人自己对数学就有着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只有不断的“刷题”、题海、甚至背下题目才能提高数学成绩,总是想尽早尽快地教会很小的孩子去进行加减法的抽象运算,其实这样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而在接触到数学思维启蒙之后,家长会对孩子的数学思维培养有一个更科学全面的认知,同时,也会把关注点聚焦回孩子的能力获取上,这也帮助家长调整了教育心态和教育理念。
张梅玲:从儿童认知和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思维发展到6、7岁的时候才会适合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我从来都不赞成太早进行数学运算的学习,因为数学是抽象的,太早的让孩子接触抽象的数字运算或者图形类试题,孩子并不能建立起那个概念,这不符合孩子生长发育的特点。对于数字的感知他都没有呢,你就要在半小时里告诉他3+4=7,虽然他是可以记住的,但这除了破坏他潜在的学习热情以外,又有什么用呢?
但是,我觉得在孩子3–6岁的阶段,数学思维的启蒙是必要的。这主要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有数,生活中有形”。怎么讲呢?举个例子,一个幼儿园的老师问孩子们:“我们生活中不要数字,可不可以?”有的孩子说:“不行呀,没有数字,我怎么按电梯?”有的孩子说:“那我发烧了,妈妈就不知道体温计的是几度了”有的孩子说:“没有了车牌号,我怎么坐公交车呢?”……你看,孩子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对生活中的数字有了很多的体会,而这就是数学思维启蒙的开始,这里的数字不是抽象的、概念性的,而是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有用而不可或缺的。那么什么叫“生活中有形”呢,其实孩子们最初看到的都是三维的东西,冰箱呀、空调呀、家里的各种物品呀;然后他开始画画,看书,接触到二维图形。让孩子们在生活和游戏中去认知和感受“形”,对他们日后有效地建立空间概念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