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亚的家长如何教育高中的儿女
2017-07-24 12:41:25 来源: 子路教育网
老姜不辣注:澳洲是个神奇的国度。小Sue妈是我未曾谋面的前同事,她和我的创业、生活轨迹也有诸多交集,现在我们又不约而同地在悉尼选择了Roseville这个居住区。今天两家人终于见面了,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更巧的是,小Sue妈竟然也有一个神奇的“讲述澳洲生活、带娃、留学、移民”的微信公众号“奥芝旅”。里面有不少好文章呢。今天,就转发第一篇:“澳洲的初来咋到!”
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有朋友移民到澳洲。每次小聚之后,除了体会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以外,总是会回想起我们初到澳洲的种种惊喜与不适。
我们2010年从伦敦搬家到悉尼,那时老大不到2岁,在悉尼人聚居区Chatswood租了一个两室的房子。当时因为刚从伦敦搬过来,对悉尼种种不适,也意识不到Chatswood的各种好。印象最深的,就是邻居的一句:在这里生活完全不用讲英文!
一次在一个离家很近的小公园里遇到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台湾妈妈。她一上来,用标准的台湾普通话问我:给儿子报高中了吗?
原来澳大利亚,至少在悉尼,是孩子一出生就要选好并申请好高中的!我们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是落下10万8千里了!
我当时各种头晕,浮想联翩,并且在之后的半年里半夜醒来经常处于无名的压力与恐慌之中。逻辑是这样的:我初来乍到,工作没有,房子没买,孩子幼儿园没选,我都不知道以后会住在哪里,怎么给儿子选高中?然后进一步的推理经常是这样的:我得赶紧给儿子选个最好的学校,然后在那儿附近买房,要买房需要赶紧找到工作。
但是,最终的结论总是这样的:如果找不到工作,不知道能买得起哪个区的房;不知以后住在哪里,就定不下儿子的学校。儿子没有学校。儿子没有学校。所以,最后。不要纠结为什么是这样的逻辑,三更半夜的能思考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Anyway,半年以后,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终于放弃了工作、房子、学校的三角纠结。开始随遇而安,开始慢慢适应这个陌生的城市,快快的发展新的朋友圈子(统统是某某妈)。在儿子三岁之前,在离家不远的区找了个幼儿园,据说还是悉尼最好的蒙特梭利幼儿园(老姜不辣注:请注意,我的孩子也在一个蒙特梭利幼儿园)。三年下来总体还算满意,所以老二到了三岁时,就轻车熟路了。这时,离我们初到澳洲,已经过了四年多。
四年多里除了和俩学龄前儿童斗智斗勇以外还做了什么?找工作,抢房子(老姜不辣注:一不小心,我们有抢了同一个小区的房子!)!哦,忘了说了,放弃了三角纠结不代表不行动了啊。事实是纠结已经被行动所代替了!曾几何时,每逢周六必看房。直到现在,周六上午途径房产拍卖,看着那熙熙攘攘的人群,还要拧一下大腿才敢相信自己终于不用看房了。买房,尤其是学区房,是中外爸妈共同的嗜好!
就在上周,一个新移民妈妈问我,是花多点钱买学区房孩子去公立学校好还是买非学区房省下钱让孩子去私校好(嗯,新移民里的战斗机妈妈)。作为一位资深金融人士,我给大家的第一个投资建议是:买!学!区!房!
至于工作这事,在海外,至少在澳洲,也更复杂一些。记得怀老二时,产科医生对我说,他们家有三个孩子,需要妈妈打一份年收入至少18万澳元的工才能justify不做全职妈妈。
几年以后看见一篇文章,说照顾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相当于打一份年收入12万的工。当时惊叹产科医生算的好准(顺便脑补了一下当时产检的情况,产科医生自打知道我的职业以后,每次产检都是半个小时聊股票,3分钟检查)。
Anyway,澳洲妈妈都得是女汉子,除了带孩子做饭收拾屋子这些日常琐事,开车英文修车这些基本功以外,要能除草,会砍树,上树逮的着果子狸,下水修的了游泳池。如果再有一份全职工作,就是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周末女汉子。
洋洋洒洒几万字,主要是想给大家点生活在澳洲的colourtoseesee。我们走过来了,有无数的新移民正在体验着海外的初来乍到,还会有更多的同胞在不远的将来要经历这些。刚到一个新国家的各种水土不服,其实是再正常不过了,生活本来如此,本应如此。迈开一步,就过来了。如果真的很郁闷,不要怕,就熬着吧,顺便关注奥芝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