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读书笔记(8-10)
2017-07-15 22:03:26 来源: 子路教育网
第八本《青春期的烦“恼”》
一直觉得心理学是一门“伪”科学,几乎所有理论不是基于猜测就是把别的学科的一些内容进行一次再包装。所以,上周看到这一本基于脑科学的有关青春期研究的书籍介绍引起了我兴趣。书不厚,一个周末就读完了--居然包括了脑部常识。
虽然只能算一家之言,但读后依然有一些观点令人印象深刻:
1。大脑真的很神奇:强化训练真的可以改变脑部结构。果然以前老师说的是对的:脑子是越用越灵!这个观点挑战了一下我的智商先天论认知,幸亏范老师及时给了评述:能改变就是先天条件啦。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为啥只凭先天是不够的--没有训练过的大脑就像从没锻炼过的肌肉。
2。大脑的成熟是分阶段的,负责判断控制的额叶最后成熟。同时,青少年大脑的连接也不够充分,而成年人与青少年对于激素的反馈也并不相同。所有的一切,导致青少年的很多行为,比如,匪夷所思的决策、控制力低等都是有生理发育影响的,而不是我们认为的不懂事、不听话、逆反。
3。最经典的例子是关于睡眠。青少年褪黑素的释放比成年人晚两个小时,而在体内驻留时间又长过成年人,所以青少年晚睡晚起很可能是生理因素导致。而睡眠时大脑并不闲着,修建突触以为新知识存储保留空间,很类似计算机中的碎片整理。
感慨一下,大脑真的好像计算机,不仅包括碎片整理,还有长期、短期记忆,好像内存和硬盘存储。只不过大脑更牛,如此复杂的运算,居然耗不了多少热量。难怪范老师提出了宇宙中心计算,远程量子纠缠的范式科幻理论。
4。青少年的大脑对于酒精等的耐受力比成年人强,但也意味着容易掩盖酒精对大脑的影响。女孩子受到的影响更大。所以,这个地方敲一下黑板,某些热衷于酒文化的同学,请你们注意了。关于脑损伤,运动导致的脑损伤也不容小觑,而且依然是女孩子受到影响的情况更多。
5。男女脑部结构差别还挺大,比如关于脑部连接,女性半脑间关联更强,而男性则是半脑内连接更多。重点好像是,男女有些部位甚至机理都不同--果然火星人和金星人是不一样的。没有任何脑部研究说明,女性在数理方面比男性差。反而是青少年发育期,女性很多方面比男性发育的要早。
6。关于压力。过重的压力会损伤大脑,而且这种影响不仅持久,还可能永久、不可逆。由于杏仁核机能比成人强,青少年对于压力的反应更大。并且,通过对动物的研究,面对同样压力,未成年个体比起成年个体,脑功能恢复要慢一倍。--看到这一部分,心痛不已。多么希望自己早一点看到这本书。
总结一下: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家长好好阅读,包括孩子已经上了大学的父母--知道我
们和孩子的一个不同之处也许来自成熟期不同的大脑;这本书也值得每一个高中生和大学生阅读--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也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五星推荐的好书!我已经买了几本送给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
第九本《智能时代》
1。传统的人工智能VS。现代的人工智能
传统的人工智能更多地是基于规则,但现代的人工智能则是基于数据的计算。书中多次谈到,现代的人工智能是把智能问题变成数据问题。所以,和字面上的意义不同,机器并不会像人类那样思考。比如,我们人类因为脑容量、计算能力、速度都有限,所以聪明的做事方法都是总结规律找诀窍;但现在的机器学习采用的往往是我们经常说的人类在学习中基本不会使用的穷举法。不过这也告诉了我们另一个重要的理念: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机器如何思考,而是机器是否能解决问题。
书里还谈到了一段让我忍俊不禁的老梗。作者说九十年代清华主楼前老有一辆行动迟缓的汽车,那是当时我们贵系人工智能组的科研测试。让我想起老大(我们大当年就在高大上的人工智能组,可惜早了20多年)当时跟我们说的笑话:每次没人看的时候开的都挺好,领导一来准歇菜。
不过我的问题是,人类的进步总是两种理念的不停更迭。未来,当基于数据驱动、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出现瓶颈时,传统的基于规则的人工智能会不会重新登场?
2。数据的质与量,因果性与相关性
这两个观点很好理解。在作者来看,人工智能现在蓬勃发展是数据积累从量到质的转变。还特地举例讲了05年谷歌如何通过海量数据的分析在NIST的机器翻译系统中以非常大的优势一举夺魁。--本书的案例非常多,尤其是谷歌里的一些内幕。而且作者写的简明生动,很让人难忘。
数据的因果性和相关性几年前在《大数据时代》中就曾经读到过。当大数据兴起时,我们的关注点越来越倾向于从因果性转向相关性。简而言之,就是以前做一个决定是因为明确知道什么原因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今后,我可能知道做这件事90%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为什么却并不知道。感觉那些号称直觉很强的人要得瑟了—因为他们一定认为自己有更强的智能。
3。基于前面的这些观点,作者自然引出了:大数据是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是否能用大数据的思维去考虑未来的事物才是核心重点,而这也导致了大数据引领的变革不是某个领域的自嗨,而是会影响整个人类的重大事件。
我很喜欢这一部分内容,因为作者在这里谈到的不仅是一门学科或技术,更重要的谈到了科学进步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而且,作者的写作还有一个特征,博古通今,通过人类历史上几次关键的技术革命对比了现在人工智能的革命。历史部分的讲解就算是bonus吧,详细的内容可以看作者的另一套书《文明之光》。
每一场科技革命的本质都是思维方式的革命,而这种革命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改善。比如,作者写工业革命导致了机械思维(在那个时代,是相当正面的褒义词),机械思维所倡导的规律性让人们确定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破除了人们对自然的恐惧,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自信。看到这段话时真的是挺感动的,因为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科学”总是和“民主”连在一起,因为没有科学的根基是无法奢谈人类文明的进步的。
当然,思维也是在不断进化。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又从确定到了不确定。不过这个不确定和四百多年的不确定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但我们奉行了很久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机械思维方式也因为大批数据的获得而需要完全转变了。
4。未来智能时代的新生活。作者的几个核心观点
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基本规律是:现有产业+新技术=新产业。各种前景描绘很美好,但并不新鲜。我关注的重点是对负面部分的阐述。根据历史的规律,新技术革命的前50年,都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受益,作者认为在智能时代,这个比例是2%。
新技术会让更多的人失去以往他们熟悉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包括体力工作,还包括医疗、律师、记者等以前认为只有高智商人才能胜任的工作。原本进行相关工作的人是无法适应新工作的,所以只能通过一到两代人的淘汰来终结。所以,新技术对社会的整体优势需要经过50年,大约两代人后才会慢慢显现。解决之道?作者对此比较悲观。认为没有什么解决之道,或者成为2%的佼佼者,或者成为98%的被淘汰者。
最后,推荐这本书还有一个理由是虽然这是科普书籍,但作者写的非常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我是扔掉手边的一本小说,三天读完的。就算对技术完全不懂的小白,也可以跳过技术性稍强一点的第五章,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吴军和林达一样,都是出版界的品质保证。他俩也是我迄今为止,收齐所有出版物的两位作者。不过,吴军还是一个理科人的思维,有些东西是真理,但写出来还是很残酷。
第十本《未来简史》
第一章:人类的新议题
1.快乐是稍纵即逝的。所以,或者如佛教所说,压抑自己的快乐;或者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用生化的方式去追求快乐。生化的方式可以让人一直沉浸在快乐中,但结果就是迅速的死亡。因为快乐让人忘记了生存的需要。—这个看的好熟悉,红楼梦里贾瑞不就是看着风月宝鉴快乐死的:)
2.作者貌似很是推崇马克思,谈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都谈到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但作者也提到为什么马克思的预言没有成功,因为资本家们也看他的书,学习他的理论。—薛定谔的猫又出现了,当观察者介入观察时,便已经改变了观察的对象。
3.研究历史为了什么?不是为了防止历史的重演,因为历史不会重演,所有的环境条件都变化了,历史只是多个偶然的结果。研究历史最重要的目的,可以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因为和儿子讨论专业问题,研究历史为什么是我们最近的一个话题。这个观点不错,有新意。
这一章看下来,总觉得作者更像一个文人在妄谈,和吴军理性写实的风格完全不同,当然也更容易成为谈资。
第二章:人类世
让我第一次重新考虑了人和动物的关系。那些被人类饲养的家禽,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人类服务,所以人类就真的有权利驾驭、驱使它们吗?重要的是,第一次有点儿严肃地想:那些动物真的是有情感的吗?至少作者举出的找毛绒假妈妈的狒狒和热爱交往、玩耍、闲逛和探索周围环境的野猪,还是挺有道理的(经过简单训练,猪打简单电子游戏的能力甚至/和灵长类不相上下)。人们因为自己的需要驯养了野生动物,让它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在功能甚至外型上改变,但是却忽略了它们的主观体验,把它们变成了人类的资产。
好吧,明天先吃一天素。
第三章:人类的特质
灵魂、心灵、意识,这是一个哲学家眼中的未来,而不是科学家的。虽然他用了“算法”解释了很多他认为的问题。这哥们好像好不容易学会了算法这个词,啥都用算法来解释,也是蛮可笑的:)这一章前一部分的文字看得弯弯绕,解释不通,好像是妄人在说话。
后一部分有了一点儿意思,作者认为可以进行大规模合作是人类称霸世界的原因。而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合作,是因为人类自己编织出了一张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其中的法律、约束力、实体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机器的智能化,说明人类正在从有机向无机进化。如果一个人的肉体已经终结,但头脑中的思维却存在于某个智能机器中,他真的“死”了吗?
第四章:虚构的力量
与动物相比,人活在三重现实里:客观实体、主观感受、各种有关宗教、金钱、国家的虚构故事中。一切都是故事。未来,在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的影响下,如何区别真实与虚构,科学与宗教?
第五章:科学与宗教之争
真是一本哲学书。
什么是宗教?照作者观点,不是迷信,不是超自然的力量,不是对神的信仰。作者认为,宗教的定义在于其社会功能,而不在于神是否存在。任何无所不包的故事,只要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要与人类的合法性,就算宗教。所以作者认为,共产主义也是一种宗教。宗教追求的是秩序,而科学追求的是力量。
第六章:与“现代”的契约
越来越飘渺、虚无,走向哲学了。科学让人类获得了力量,却也让我们的生活不再有意义。宇宙本身就是盲目而无意义的。人类能否在获得力量的时候重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几千年的人类发展,人们曾经认为资源是固定的,饼永远是那么大,所以一切是零和游戏:我赢了你就输了。现代社会让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的资源,大饼在不断扩大,所以“增长”变成了世界的永动机。
传统观念中的资源只有两个:原材料和资源,都是损耗型的;但现代观念中,资源有三个,除了前两个,还有一个知识。唯有知识是越用越多的。难道“知识”就是作者最终的解决之道?
这里有两个观点和吴军的观点一致:1)“增长”是现代社会的原动力,是无法停止的,否则就是社会的崩溃;2)现代社会对于过去时代最大的不同,是观点和思维的认知不同。
作者在最后,把拯救人类的结论归结为新宗教:人文主义。
第七章:人文主义革命
终于读到有价值的部分了。因为这一章,觉得这本书没有白买。应该单独把这一部分拿出来看的。也悄悄猜测:也许,这就是大佬们推荐这本书的原因?(读到下一章时,发现我错了)
“人文主义”都快成了说烂了的词汇了。但细想一下,什么是人文主义好像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什么是人文主义?作者给了解释: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向自己的内心去探寻意义。“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内心,做让自己快乐的事”。
当一切虚无时,个人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你觉得美的艺术,你觉得好的音乐,你觉得所受的伤害......你所感受到的就是意义,一切应该由自己而不是任何别人来替你评判。而生命就是内在的渐进变化的过程。因为这些体验,让我们从无知走向启蒙。作者用现代教育家洪堡的话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座右铭:“生命只有一座需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受”。
老实说,这一部分看得我眼眶发热。作者专门讲了人文的政治、人文的艺术、人文的教育......我们真的从来没有过人文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直到现在,还是在试图灌输一个真理,试图用一个标准或者神灵在评判我们个人的价值。而且,如果我们真的认可这样的人文主义,我们就应该怀着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去学习:生命不止,体验不止;体验不止,成长不止。
看这段的时候,不知怎么,几次会想起和小燕在园子里散步,里面的很多内容似曾相识,好像都是她曾讲给我的。
作者还谈到了人文与科学的关系:如中国人崇尚的阴和阳。
作者谈到了人文主义的三个分支和发展: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并用世界一百年的发展变迁来说明。看起来不无道理。
作者推崇马克思对近代世界的分析和评判,对伊斯兰等宗教在新时代的发展并不看好。作者认为决定一个观点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能以当时代的技术相匹配。—这不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吗?
第八章: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重回玄学。
有没有自由意志?作者认为从科学角度,没有。所以的意志、情感和体验,其实都是可以通过科学来“产生”或“呈现”。既然没有,那又何来的人的自由选择?也就是说,上面的所谓人文主义,也是人们编织出的另一个宗教。
第九章:大分离
终于进入技术性章节,虽然出现了很多我觉得作者并不了解的“算法”,但大体还是描述了现在和未来的智能时代的样子。说了一个靠谱的:人和机器的决策机制可能完全不同。关于现实,没有太多新例子,谷歌的汽车和围棋,我模的深蓝和沃森,比利的棒球又出镜了。
不过,作为一本哲学书,它关注的还是智能后面所代表的含义:自由意识的消失,个体不再重要。机器比人本身还要了解自己,根据你的言行、身体反应,不仅知道你想表达表面意思,还有你潜藏在内心的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潜意识。如果任其发展,我们还会相信“我是独特的”、“我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唯有我自己知道吗”?会不会未来的世界里,人们又会回到被“神”主宰的年代?只不过那个“神”是智慧、意识都更强的机器智能?
而在这样的世界里,还会有极少数精英存在。他们控制了金钱、知识,他们可以用技术把自己在身体、财富方面都进行升级打造。那个时候,社会的不平等会不会是无法逆转的变化?
第十章:意识的海洋
新的科技宗教会发展人文主义,柔和一些的就是科技人文主义。借助科技的力量,人们可以升级自己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和选择、消灭人们的欲望。但是,如果连欲望都没有了,还是人文主义吗?
看到这一章,终于隐隐觉得大佬们为什么热爱这书了。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在未来的时代里,无忧地去做一个升级的智神。而大多数如我这样的普通者,看完这书,多半都是悲观和无奈。未来于我们,只有寄希望于那些人类身体和意识中还未了解的神奇部分。愿这些神秘能说明:人,终究还是平等的!
第十一章:数据主义
更悲观的结尾到了。
在数据主义眼里,一切皆是数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分布计算,一个是集中处理。在二十世界的语境里,分布计算的优势强于集中处理。
未来会不会是数据主义?智能和意识正在脱钩,二者谁更重要?如果人类不再能处理这些数据、信息,如果信息才是我们真正成为世界霸主的原因,那么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权利交个更能干的那一个?超级计算机?
合上书,有点儿难过。
总体而言,感觉不如吴军的《智能时代》。不是很推荐。可见大佬们的荐书也就是那么一回事。看书,究竟还是自己的事情!
而且,这书过于拉杂,看的时间也长,所以我第一次用每章笔记的方式。看完一章写感悟,估计也有矛盾的地方。但要的就是那时那刻的感悟,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