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毛不只是有荷西
2017-07-15 00:01:51 来源: 子路教育网
窗帘被缓缓拉开,阳光照了进来,就这样俗套的开启一篇心情记录。光很刺眼,不敢再抬头看向远方,其实即使没有阳光也看不到多远,后面的山坡远远看去就是一冢冢坟墓,连墓碑上的字偶尔都可以看得很清晰,但是他却偏偏说那不是。我给花花草草浇了水,本来是一件别人觉得很有兴致的事,而我却草草了之,没有太多耐心,年轻的心始终还是过于浮躁,对待很多事还是淡然不下来,我想一样一样的打理好每一天,让心静止,沉淀在岁月里。
昨晚睡前看了一段书评很不一样的打破了常态,恰巧刚有动机去看《滚滚红尘》,其实早前已经读过,只是不太明白,现在略略明白一点,她其实不只是拥有惊天地的爱情故事,然而作家李敖是这样评价她的“三毛很友善,但我对她印象欠佳。三毛说她不是个喜欢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我看却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兜在自己的框框里,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一直重复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云乡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我们大多人对爱情始终是信任的,对于三毛脍炙人口的文字我们是被屈服的,以致在李敖写出这样一段评价的时候,粉丝们被激怒了,好比李敖恰巧在我们热血沸腾的身体上泼了冰水一般。当然李敖也有一语中的的地方,刚好可以解释毕竟没有一个人是非常完美的。看似许多文人骚客灵感大多来源于爱情,但其实不然,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其他情感。只是我们急于太过片面的评价。
她是第一个在台公众将《义勇军进行曲》唱完的人,当时台下静止一片,已然感觉她将是政治的牺牲品。她很早前说过:“两岸不能再分离了”,一支《橄榄树》在台禁唱十多年,因为当局认为橄榄树里的“远方”便是大陆。而其系列作品认真读过的人便知表象上是情感、灵魂无所依托,一直跋涉在寻求安定的路上,有用心者认为这是她对祖国大陆的呼唤。在谭静《试析三毛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一文里,三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殊感情,她对自己传统文化身份的认同体现在各个方面,她直言:“我是最喜欢中国文化的,因为里面包含太广太神秘了”。在其作品中反映出强烈爱国情愫和乡恋情节。几个世纪来台湾几度漂离祖国大陆,在中西政治文化差异的冲击下使个体意志与生存危机感日益加强,以致唤醒包括三毛在内的许多台湾作家追寻自我生命的意义。她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与荷西的爱情,有一大部分是渗透了对大陆依附的渴望。
不是美人才能流芳百世,也不是去过54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就能成为作家,此文仅表达对一个思念故土将自己边缘化的人的敬仰,就像在贴吧里看到一个匿名留言:“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不喜欢她,这与我没有关系,我喜欢她就好”。很淡很淡的言语,很浓很浓的情感,很深很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