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州培训学校拿高考状元做幌子招揽生意
2017-07-06 21:38:56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张梦婷是谁?
学霸是也!
张梦婷——高考通州文科状元
昨天,结束高考不久的张梦婷同学,却顶着烈日来到南通高博教育培训机构讨要说法。
此前,她参加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获得北大自主招生最高加分60分(折算为39分)。她报考的是北京大学考古类专业。
姑娘为啥跟培训机构杠上了?
说起原因,还真是叫人生气。
6月28日,连续几个来自邻居和朋友的询问让张梦婷蒙了:你在高博教育补过课?
原来,邻居和朋友都收到了一条来自某平台的资讯信息,消息称:本中心学员通州高级中学张梦婷(区文科第一名)通过北大自主招生,并在其后做了招生宣传。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被培训机构贴上了“学员”标签,
“被”补课的张梦婷也是N脸茫然。
“我真的没有补过课,而且我从来没有去过那个地方。”被盗用个人信息和名义的张梦婷很是气愤。于是,她决定捍卫自己的权利——找高博教育评评理!
1、电话咨询
张梦婷以文科学生名义致电该教育机构,没想到工作人员振振有词地说:张梦婷在我们这边上的是文化课,各科都补了一点,并称调一下记录后,可以帮忙安排给张梦婷上过课的老师来给她上课。
2、现场“讨说法”
当张梦婷等人到达位于南通市人民路的该教育机构时,大厅里赫然悬挂着“恭喜我校学员通州高级中学张梦婷通过北大自主招生”的横幅。↓↓↓
得知张梦婷和记者的来意后,工作人员立即撕掉了横幅。连同边上一条“恭喜我校学员跃龙中学孙**2017年中考718分(崇川区第一名)”的横幅也撕掉了。↓↓↓
一名自称是高博教育咨询部主管的女子称,条幅不是她挂的,短信是由市场部花了钱请人弄的,所以她不知情。↓↓↓
当被问到“难道内容你们不审核吗”,该女子说“至少不是她审核的”。
教育机构说法
高博教育咨询部主管认为这事确实是他们失误,作为员工应该表示歉意。
不过她反复强调,“像我们这种行业,这类广告很多的,每家都有这种情况。”该主管自称是通州人,和张梦婷是校友,“小妹妹,你还小,有些事儿你不懂。”
她还称,负责人目前不在南通,等回来后会尽快和张梦婷联系,进一步协商解决办法。
张梦婷态度
张梦婷要求培训机构公开道歉,消除负面影响。
她说:“我很愿意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给学弟学妹们讲讲学习经验,但这种盗用我的名义、欺诈补课学生的非法商业行为不仅侵犯了我的权利,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不负责任。”
律师观点
江苏维业律师事务所邢素萍:
该培训机构的行为涉嫌侵犯张梦婷姓名权,可要求该机构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根据其广告收益要求相应的赔偿。
同时,该机构涉嫌虚假广告宣传,张梦婷可向工商行政部门举报。
特别提醒
每年暑期是补课季,不少教育机构利用名人、状元的噱头进行宣传招揽学生。
提醒广大学生家长,选择教育机构要认清教育资质,对于宣传内容要多长一个脑、多留一份心,不要盲目报名。
{今日话题}
你曾掉进培训机构消费陷阱吗?
搜狐教育《智见》调研数据显示,3万名家长中,仅有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被教育培训机构"坑"过。这意味着100个家庭中就有96个被不同程度欺骗过。
从调查数据可知,虚假广告是家长投诉最多的,占比24%。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是很多培训机构的惯用伎俩,很多小机构会杜撰办学成绩,师资力量以吸引顾客,甚至给出"包过"、"保提分"等不负责任的承诺。
除此之外,投诉最多的依次是名师造假(21%)、退费难(20%)、收费不透明(14%)、无办学资质(12%)、学校卷款跑路(5%)。
培训监管真是无从下手的乱局?消费者如何既保护好钱袋子,又能享受校外教育的“福利”呢?
噱头之下的三大“猫腻”
虽说课外培训班屡生事端,然而纵观近年来的“前赴后继”涉嫌违规的机构,其猫腻手法大同小异。
猫腻一,有证无“资质”。市面上不少培训机构挂着“教育信息咨询”名头的营业执照,然而家长却不尽了解,“咨询”和“培训”不仅是经营概念不同,对场地、人员、项目的要求和监管都不同。
猫腻二,谎报名校“录取率”。每到升学季不少培训机构门口就会张贴“光荣榜”,并在招生时候宣扬有优秀中学“推荐名额”。可真的去中学打听,回复往往是不可能与培训机构有任何接触,委托这些机构进行“推荐考试”更是无稽之谈。
猫腻三,神话培训作用。许多早教机构把培训吹得神乎其技,似乎不参加的孩子日后不能健康成长。其实多数早教是在孩子身心未成熟时的“拔苗助长”,看似事半功倍,实则很可能不利于孩子天赋的开发和启迪。而故弄玄虚的宣传,则是一贯的敛财伎俩。
列给消费者的一张审核清单
在竞争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下,若是奉劝你不送孩子去培训机构,似乎也过于不接地气。而消费者在选择教育机构时,除了肃清耳根,避免那些营销噱头的纠缠,更应有一张360度无死角的审核清单在手,方能自如进退。
1.机构办学资质。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应查看相应证照(营业执照、单位登记证、办学许可证),明示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2.教师资质。培训机构教学老师(包括外教)应具备教师资格等证书。
3.机构声誉。家长可登录全国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看培训机构是否被列入异常经营名录、是否违规等。
4.合同条款。签订合同时,对内容要仔细研读,避免一次性缴纳巨额费用和签订长期合同。
5.机构广告。《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等明示或暗示的承诺。因此广告中是否有误导消费者的内容,注意收集保存。
6.消费凭证。交费时应索要消费凭证,注意收费与实际办学单位是否相符,防止遭遇“黑”补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