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开始填志愿了,我的路在哪
2017-07-03 22:19:37 来源: 子路教育网
1、高考开始填志愿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紧张而纠结。无论成绩高低,总体而言是一家欢乐九家愁,毕竟板上钉钉,十拿九稳的是少数。没过本科线的孩子和家长情绪低落,自不必说。即使是过了普通本科线,甚至是超过重点本科几十分的孩子和家长,也很焦虑――志愿填得保守了,可惜了成绩;填报名气大的学校,又没十足的把握。
这几年,我不经意间化身高考志愿填报顾问。每年总有三三两两的亲朋好友询问:报考哪个学校?什么专业?
这活实在不好接。上大学是人生一件大事,只怕自己的话会误了别人。但是一个人在困惑之时,能够听到过来人几句实在话,也算是一件幸事。更何况,我是一个过来了一段时间的人。
2、所以,我虽然经历和经验有限,有些话还是想说。
我2000年参加山东高考。山东是高考大省,竞争非常激烈。全省17个地市,竟然划出了20个分数线,我所在的地级市分数线较高。
我的成绩压着本科线,不算理想,但结合自己多年的处境,这个成绩也不太出意外。填志愿时,拿着厚厚的招生计划书,好像进入另一个世界,眼前茫然一片。
七月流火。在燥热的天气里,我一人闷在屋里,当时网络不发达,周围也没什么人可以请教,只能自己当家作主,天南海北的圈定了一批学校:XX钢铁学院的国际贸易(带着“国际”的专业特大气吧?)、XX海事学院的法律(当个法官特神气吧?)、XX大学的英语(精通外语特洋气吧?)。结果,丧气――没有一纸通知书向我飘来。
人在沮丧的时候,日子特别难熬。心情低落到谷底的时候,终于北京一所高校给我带来些宽慰,不过这是我专科批次填的志愿。
虽说是专科,当时在我们那里能到北京读大学也不是简单之事。于是,消息传开了。周围的老人也追赶潮流,逢人就说:“这孩子要上北京大学了。”我当时的感受啊,微信里捂脸加泪奔的那个表情最能表达。北大和那所大学本来就天壤之别,而我上的又是专科。于是,每次听到这样的赞誉,我总是着急辟谣:“不是北京大学,是北-京-的-大-学!”
当时的北京对我而言特别神秘,除了北京是首都,在山东的北边,我对她知之甚少。但是我仍心有不甘,想着复读一年。
顶着烈日,我骑车10几公里到学校找老师。当时都放假了,学校里很清静,偶尔会有几个毕业生行走其中。就在生命中的某一刻,我在校园里偶遇了高三英语老师。“很好的学校,去上吧,可以专升本,不要复读!”英语老师用她一贯沙哑的声音鼓励我。
虽然从未联系过,她却是我一辈子都要感谢的人,就像那句歌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3、我只身前往北京。两年后,我凭着努力赢得了三分之一席,成功专升本。再后来,我在北京落下脚,找到了一份令很多人羡慕的工作。
我单位的同事来自各大高校,既有北大、清华等国内顶级学府的毕业生,也有海归人员。如果能重来,如果有机会,我当然想上北大和清华。但即便没有如果,我也和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殊途同归了。其实,在我们单位,无论你从哪所高校毕业,并没有人会羡慕。到了这里,无论你来自何方,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要靠实力说话。
4、我想说的是,高考十分重要,但毕竟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一个新起点。你如果高考不理想,又不想承受复读的压力,不妨果断地作出选择。专升本、考研……有很多机会等着你,而且比复读的压力小很多,高三的日子真的非常苦!
北大、清华、211、985……没有哪一所、哪一类学校非上不可。四年之后大不了让北大清华的同学们先挑工作,但好工作那么多,你仍有很多机会。再者,好的工作机会也不都是给他们准备的,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完全可以脱颖而出。其实,我认识的一些最高学府毕业生,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工作中的表现并无过人之处。
说这些,并不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也不是要黑谁,毕竟北大清华的地位和实力就摆在那里,我曾经也心怀崇高的梦想。
只是,人,有时真不能太为难自己。现实是坚硬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些弹性。大道走不通,何妨从小径迂回前行。
只要足够努力,人生的路非常宽广。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既需要锻造自身的技艺,也离不开际遇。只要积极乐观,时运就可能翻转。
最后,我想说:只要心不成灰色,天就不会变黑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