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乡村教师
2018-09-10 20:52:46 来源: 子路教育网
9月7日,在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更乐镇张家庄村,“80后夫妻”赵文波和秦晶晶一起护送学生回家。赵文波和秦晶晶均为师范学校毕业,先后投身当地农村教育事业。2000年两人相识,共同的教育理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18年来,两人相爱相守,扎根山区,在三尺讲台上共同坚守。
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无数村落如繁星散布。其中许多,或囿于深山,或立于孤岛,交通不便,人口稀疏。但正是在这些偏远的角落,一代又一代的乡村教师,用奉献突破了地理隔离的藩篱,用坚守点亮了农村孩子的希望。
从西北边陲到东南沿海,三尺讲台上,这样的师者处处可见。他们之中,既有年过半百、默默耕耘三四十年的白发长者;也有为了崇高理想,勇接重担的“80后”“90后”新人。有专心为听障儿童打开声音之门的特教夫妇,也有“微小学”里身兼多职的“全能校长”……众多扎根于村镇的平凡教师,投身不平凡的教育事业,化身为无数孩子的“筑梦人”。
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教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学技能培训日趋丰富,教师跨区域交流渐成现实,相关政策也鼓励着年轻教师走进乡村。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乡村教师,用奉献和坚守,铺通农村孩子的成才之路。
长久以来,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视,提到了“兴国必先强师”的高度,这让人备感鼓舞。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实施,当下已经有不少地区开始开展全科乡村教师的培养,出台了“文理相通”“一专多能”“分段培养”等培养方案。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李长安认为,这些方案大多是针对县域教师如何“教得好”,而很少涉及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问题。
李长安:教师是教育的承载者和实施者。发展农村教育,核心问题就是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中,提出了在小学阶段推行全科教师的做法。小学全科教师是指师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文能武、能画能唱、全智多能的百科全书式教师。他们需要胜任小学语数英课程的教学任务,也要熟练掌握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中的任意两门技能。在当前我国的教师培养体制中,这无疑是一件新鲜事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虽然这种做法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得好”的问题,但如何让更多有才能的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却成了许多乡村小学面临的一大问题。由于相对工资低、福利待遇不好、工作环境不佳等原因,部分农村年轻教师留不住,骨干教师要么去城镇,要么去待遇更好的私立学校,教师流失现象突出。
李长安认为,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社会层面,建立更完善的激励机制,用更优的政策吸引人才下乡;二是个人层面,提高薪资待遇,以实际行动温暖乡村教师。
李长安:要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改善工作环境方面多下功夫。这就是说,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方面,要拓宽乡村教师来源,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以实际行动温暖乡村教师,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当然,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努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快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只有城乡教育基本实现了均等化,那么留住乡村教师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