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升初的挣扎-男生的成长日记
2017-07-17 22:18:27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对于我儿子来说,“决战小升初”真是比较扯,根本没有这个气魄;“混过小升初”,好像也不太贴切,毕竟他还是很痛苦地努力过;和80%的城市孩子一样,“挣扎于小升初”估计比较贴切,不管是对于儿子还是我们。
儿子一直到四年级结束,几乎没有上过什么课外班。几乎的原因是,二年级的时候,曾靠他姥爷考前一天的临阵磨枪混进了那所著名的选拔学校的最末班级,浑浑噩噩地呆了一年。我们也不懂如果想要保持提高,还需要到外面上课,结果第二年直接给刷到网校,干脆也不去了。
突然想起考仁华的一个哏。那时我还在外地出差做项目,两周才回家一次。家里打电话告诉我,儿子被老师推荐去参加一个数学考试,老爸花了一个晚上,给他讲了讲鸡兔同笼之类的问题。后来考上了,一看居然是20几班,我还特地咨询了QA姐姐,问这个仁华是不是一个骗子学校,为什么选拔出这么多学生,被QA姐姐猛烈地批评了一顿。
四年级结束后,在儿子的强烈要求下,我们给他报了一个英语班。但对于奥数,我们还是在观望。我心里的想法,也不一定要上清华附中,如果能上中关村中学,就别受这罪了。直到发现派位最有可能的是上地中学,才终于在五年级下开始了儿子的小升初。我也开始了泡论坛的小升初家长生涯,后来好像还一度混到过某个论坛的某个版面的版主。
小升初结束后,我曾专门写过一个系列的小升初记录作为纪念。写那个东西,两个目的:一个是纪念;另一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分析写作能力,这个我好不容易在工作中练就的本事是我在公司第一个工作中最重要的收获,我不想因为换了一个更技术的工种而废掉它(后来,我给自己的要求就是每年至少写一个系列,旅游也好、音乐电影也行,初衷也是来源于此)。不过,现在看来,当时的分析文字因为时过境迁,可参考的内容有限;倒是偶尔记下的随笔,更真实地反应了当时的心境。
2009.3在儿子的课堂上
这两周的周末,陪儿子读书是我最主要的工作。就象现在,我正坐在巨人学校英语课堂的最后一排,听前面的孩子们用英语说他们上一周的生活。
儿子主动举了手:I have a lot of homework and several classes in the weekend, I feel very blue…
呵呵,因为错误地低估了自己对古诗的掌握能力,之前的两个小时,他正一边哭一边背诵三十首古诗。而这段时间本来说好了是他和杜妹妹们玩摩尔庄园的时间。孩子们总是健忘的,他怎么忘了周五晚上的娱乐时光呢?
现在的孩子,我说不上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因为小升初的压力,儿子二月底上了四周的三一集训,每周有两个晚上要去学习口语,每次三个小时。然后,我们经过反复考虑,给他报名了一个周日晚上的KET考试辅导,一个周六晚上的学而思数学提高班。这样加上原来参加的剑中二的学校和一直进行的钢琴学习,儿子的周末真的是非常紧张。只能挤出所有可能的时间,让他娱乐着。
但是,跟从孩子上了几堂课以后,我又开始怀疑这样的安排也许不象我们原来所想的那般不人道。
第一,孩子们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周末跟家长粘着,不如和小朋友一起在课堂上瞎说八道;
第二,老师所讲的也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枯燥。比如,学而思的数学,老师会在课堂上讲故事,说笑话,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讲的内容比我们讲给孩子的更系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儿子这两周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了;
第三,孩子们的能力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比如,上周日的英语课上,孩子们可以用英语说出数十种体育运动,可以争先恐后地用英语发言,一句句复述录音机里飞快的对话。
我突然在想,坚持用我们曾经的成长经历来看现在孩子的成长模式是不是也是过时了。至于孩子的快乐,其实也很难讲。是没有压力的轻松童年快乐,还是在压力下成长更快乐呢?我不能替儿子选择,而他现在的选择,也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答案。
最后,想对比一下自己的童年。
我从7岁起开始参加游泳训练,每周六次,每次两个小时。大约晚上7点回家,7点半开始做作业。周日可以有半个下午找小朋友们去玩。寒暑假的时候,一天练两次。也就是说,除了学习和游泳,我很少有其他时间跟小朋友玩别的游戏。
但是回忆起来,我依然觉得练游泳是我最幸运的事情。从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自己的意志和性格。枯燥的训练和比赛时瞬间的辉煌,让我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快乐。
2009.3两个小故事
大约六七年前,我在做一个北京的项目,角色是方法顾问,客户是一个国内的ISV。我们公司当然是以方法论的高、大、全而著称的,但给客户讲这些方法的时候,还是不免会被甲方Challenge。最Challenge就是:我们的方法就不对吗?怎么能证明你们的方法比我们好?
我的官方回答就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多途径都能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也不能证明哪个方法就更好,因为项目是无法后验的。
私底下,我会说,世界上没有可能在一切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弄出两个项目来对比不同的方法,所以这个问题基本属于毫无意义的问题。然后,我会讲第一个故事,这是我在类似探索的电视节目中看到的:
在一次飞机起飞滑行时,飞行员发现飞机异常,当时飞机已经到了起飞的临界速度,强行刹车必然会导致事故,但不刹车就要冒更大的风险。飞行员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刹车,飞机冲出了跑道并且导致了严重的事故,也有乘客的伤亡。
后来飞机经过检查,发现飞机的发动机果然有问题,如果贸然起飞,有可能整个飞机坠毁;当然,也有可能起飞后再紧急迫降,最终避免人员死亡。
问题来了:飞行员的选择错了吗?
我想,谁也不会冒然下这个决定。既然我们谁都无法让发生的事情重演,那么,也许换个思路:放下怀疑,相信所选择的,才是更好的方法。
在那个项目里,虽然我的角色是方法论顾问,但对于方法论,我其实始终都有自己的看法:所谓方法论,其实是经验的总结。所以,更适合工匠们进行生产。如果迷信于方法论,也是一种愚昧。于是,有了第二个故事,这是我的同事讲给我的:
据说,某次大峡谷大火灾里,有一只消防队损失惨重,除了两名消防员身负重伤外,别人都牺牲了。按照大家的COMMONSENCE,幸存者一定是久经考验的老队员了。但奇怪的是,幸运逃过一劫的两名消防队员其实都是很年轻的消防员。
预防森林火灾的经验里有个很重要的知识:当大火过来时,不要跑,因为大风中,人是跑不过火的。有经验的人会先把周边烧出一个安全区,然后躲在安全区里让火烧过去。那支消防队中绝大部分人就是根据这个知识给自己烧出了一个安全区,但没有想到火势太猛了,烧得时间非常长,以至于活活给憋死在安全区了。而那两个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恰恰是没有记住那条消防条例,所以拼命地往山上跑,虽然被烧成了重伤,但终于捡回了一条命。
这说明,有的时候,不加分析地照搬经验也会致命的。
很怀念那个故事会般的项目。
但说了这么多,我其实是想说:教育孩子真是件难办的事情。当我们面对难题时,往往并没有经验;当我们有了经验,往往一切已经成为了过去时。而且,我们又总是不自觉地用自己和别的孩子的经历作为经验套用在孩子身上,全然不顾此彼的不同。所以,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选择前充分地和孩子沟通,选择后相信已经做的选择,不后悔。
(同一个月连续两篇文章,不难看出我当时纠结的内心和对自己的说服)
2009.6上午应试下午素质
周日是一周最繁忙的时候。
上午8:30-11:30,带儿子上奥数。快乐学习了近五年,现在不得不面对小升初的问题。奥数完全就是是喜欢也要学,不喜欢也必须学的事情。不过,XRS的老师还是不错的,能把枯燥的数学定律通过小故事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还能解出题来。这才是真正的演说之禅。
11:30之后就是儿子的自由时间,当然,除了:2:00-3:00的钢琴课;以及,4:00-6:00的网球课。我们戏称这是孩子的素质教育。钢琴课,他弹我记笔记;网球课,他打球,我捡球。他的素质提高多少不知道,反正俺的音乐和身体素质应该有所提高。
晚上老妈感慨地跟儿子说:“幸亏你妈才觉悟,要是她早觉悟几年,你可怎么活呀。”
我刚刚从奥数网上观摩学习完,不以为然。
“豆,如果妈让你从一年级就学奥数,你现在肯定也是杯赛冠军了。你喜欢这样吗?”
儿子哼了一声:“晚了,你还是等当了奶奶再想这事吧。”
2009.9牛孩与非牛孩
附中动作贼快,成绩都判出来了,录取分数线也定下来了。儿子这次又当了回孙山,以最低分入围,比预想的成绩差,沮丧得在电话里就要哭了。嘿嘿,估计他就是牛孩眼中的分母吧。
我只好告诉他另一个消息,施坦威钢琴比赛的人今天也给我打了电话,问他是否参加今年的施坦威钢琴比赛。而我不知道她是谁,也从来没有报名过要去比赛。儿子问,那她为什么来问我?我说,因为你牛呀!在北京市的琴童里,你就相当于仁华一班的好学生。可是你也应该记得两年前在这个赛场上默默无闻、铩羽而归的情景。是你的努力和坚持成就了你今天的牛!
所以,和儿子共勉:既然得到了机会,我们就去努力吧。
2010.1热爱奥数的家长
昨天陪儿子上数学课,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非常认真。一边记笔记,一边跟随老师讲课的思路频频点头。有些时候,一些家长还会情不自禁地回答问题。弄得看小说的我很不好意思,只能时不时拿起笔画一画。
休息的时候,一边的家长告诉我,她每堂课都会陪孩子听。这样,如果孩子没听懂,不明白,她回去就能讲。但是,如果她没听明白怎么办呢?原来,她已经把该老师的课表摸了个清清楚楚。她自豪地告诉我:如果我也没听明白,我就趁孩子上别的课的时候,再去听老师讲一遍。如果还没听懂,我就去下一期的课去听。
我都有点怀疑,奥数热是不是当年没有机会学习奥数的家长们的集体反刍的需要。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妈妈爸爸对这些学习内容有着如此高的热情。
2010.1教室素描
夜色降临。中关村内一座五星级写字楼却开始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奇怪的是,在电梯里进进出出的都是些背着书包的孩子--原来,这就是京城某著名培训机构的上课地点。
顺着孩子们的步伐走进培训教室。黑板前,带着话筒的老师边讲边奋笔疾书。前面五、六排,孩子们一会儿埋头做题,一会儿大声地跟老师讨论。教室的后三排,坐着认真记笔记的各类学生:有戴着花镜、头发花白的陪第三代读书的爷爷奶奶;有刚从单位匆匆赶来爸爸妈妈。最后一排,一个家长正埋头扒拉着盒饭。而那个角落里盯电脑看的,就是我啦。
八十年代初,中国人曾掀起过一次崇尚知识、全民学习的热潮。记得那个时候,妈妈晚上报了夜校,爸爸也总是呆在实验室或图书馆。很多个晚上,是我在家里边做作业边等他们回家。如今的爸爸妈妈,却是因为孩子而被学习。不知道二十年后的回忆,是否还会如从前那般温情。
2010.2最近的心情
最近的心情--既欢喜又焦虑,一个词以概之:纠结。
儿子春节前得到两个喜讯:英语PET以90分的成绩获得优秀,钢琴中央院的九级考试也破天荒地得了一个优秀。随之而来的,是儿子的期望:妈妈,我这样的成绩,会有重点中学要我吗?我只能说:这个,还真没有。
各个重点初中看中的都是奥数好的孩子,尤其是海淀区的学校。因为仅有的英语实验班,都是西城的。
至于孩子花费时间最多的钢琴,更是从特长的队伍中剔出了出来。虽然,儿子这个钢琴成绩,已经有资格参加清华为应届高中文艺特长生组织的冬令营,可以参加很多高等学校(比如北师大、首师大)的艺术考试,却不被各个初中认可。
叹息之余,也抱怨老公为什么当初不听我的让儿子练小提琴。结果被老公批评:这样就是本末倒置了。难道你让孩子练音乐就是为了考学?我哑口无言,只能在心里鸣不平:孩子花了那么多时间,总不能啥都不是吧。唉,又是纠结。
新的学期到了,孩子的初中还是没有着落。不知道春天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降临。
2016.4珍惜童年
今天看儿子写的作文,我和他爹都被震住了:
珍惜童年--读《祖父的园子》有感
今天,窦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有趣的作文课,讲的是萧红鞋的《呼兰河传》中的一篇文章--《祖父的园子》。文中萧红用细致的手法描绘出她儿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就像一首诗,重现了那美好的时光,让人陶醉在其中......
文中,祖父的园子已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花园了,而是萧红的乐园、家园,更是她童年的印迹,童年的美好回忆。文中的萧红年龄还小,显得顽皮可爱,记述了萧红儿时的种种趣事:戴草帽、栽花、拔草、铲地、捉蜻蜓......在表达对祖父无限的爱的同时,也体现出对童年深深地怀恋。此时的园子是他们共同的园子,萧红的童年就是在这里,被欢乐和自由包围着,慢慢度过的。--不会忘却,难以忘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童年时最幸福的时光,也是人最聪明的时候。然而,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利用好、享受好这一时光呢?就像草原是由一棵一棵小草组成的一样,童年也是由一天一天组成的。如果你觉得还有无数个“明天”,今天不用在意,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时间就会从你的指缝里溜走。其实,真正让人发疯的不是今天的负担,而是对昨天的悔恨以及对明天的恐惧,他们是一对孪生窃贼,将童年的快乐从我们身边夺走。
那么就不要在人生路途中徘徊了,不要计算自己已经走了多远,我们必须学会珍惜今天,在前进的过程中快乐生活,终点很快就会到来。
--我们到现在还在确认,孩子这些话到底是自己写的,还是百度出来的。我倒宁可他是抄的,因为如果真是他写的,我还是有些难过的。孩子真的长大了,有了忧愁和恐惧,再也不是那个天真快乐的儿子了。
2010.4结果
孩子生日的前两天,我在外地出差。和客户开会的间隙,终于接到了传说中的电话。
虽然不是顶级名校,而且完全出乎我们的预料,但也是我们的目标校之一。兴奋和快乐难以言表,我立刻通知老公。晚上,我们俩隔着一千公里,开心地聊了一个钟头。
不过,为了儿子周末的钢琴比赛和考试,我们一直按捺着激动没有告诉他。周末,孩子钢琴比赛结束后,我们终于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没想到,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不相信!足足用了五分钟,才说服他这不是逗他开心的假消息,而是切切实实的真实的消息。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同一个时候,孩子的推优分数也算出来了,他以班级第一的成绩成功地进入了推优名单。填好了推优表,我知道剩下的事情将不由我们所控制,但无论什么样的结局,对于儿子来说,应该都算是成功的小升初吧。
单从结果看,像我们这样的情况应该有很多:课内学习还不错,家长和孩子都以为属于优秀学生之列;并没有奢望上顶级牛校,裹挟在XSC的洪流中只是不想让孩子在太差的中学中被耽误。所以,回头看看我们当初设定的目标,我觉得这样的目的已经达到。
在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孩子和家长,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但针对于自己的孩子,他能达到他努力的目标,这也就足够了。想起半年前老公跟我说的:“不要指望儿子在小升初上一鸣惊人。现在取得成绩的孩子,之前都是付出过辛苦的努力。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看到自己的差距,也能看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就,就算成功。如果还能有个比较好的结果,那就是完满了。”
2010.5选择
本来以为已经尘埃落定的小升初本周突然又起了波澜。
上周六和日,儿子连续参加了上地101的面试和清华初级的考试。这两个学校都是四月份时投的简历,上周五、六通知考试。上地101只是通知带孩子去验资料,我们只是估计要面试。儿子还没经过面试,而且上地101今年转公办,变成101的分校,免费,据说明年就会成为101的初中校,我们更多是怀着一种好奇带儿子去参加考试。儿子还让我们再三保证,如果录取了,要放弃,不要耽误别的同学。
虽然对我们来说,在门口等了一个半小时,看着比儿子晚进去的孩子都一个个出来了,很是焦虑。但面试的过程对于儿子来说,却很顺利。第一轮面试是一道数学题,以及和老师的英文对话,儿子都顺利答出。老师给了他两张条,然后让儿子到另一个房间参加下一个面试。第二个面试,语、数、英各一个老师分别面试。数学还是一道题,稍难。英文依然是对话、介绍。语文老师则是和儿子聊天,比如抗战多少年、如何看待班中推优成功的同学。最后,老师跟儿子说,你很优秀,希望在上地101再看到你。
听完儿子介绍的面试过程,我们猜想儿子应该是被录取了。果然,周一的下午,我接到了上地101的电话,让我们晚上去签约。我当时跟老师说,能不能让我们商量一下再回复(不得不承认,自己真是笨到家了)。老师的答复是,不用回电话了,七点半之前不来视为放弃。
和老公商量,他说:我们已经放弃北达资源了,人分那里推优之后你和老师再确认了吗?还是再留个保底吧。就这样,俩个人最终还是带着户口本给儿子签了个约。同时跟儿子保证,确认人分后,一定尽早把这个机会让出去。
周日的清华初级考试也很突然。上周一的下午,接到龙校老师的电话,说要对我们重点推荐。至于怎么叫重点推荐,我没问,他们也没说(直到现在,我还在想自己可真够笨的。关键时候的电话,好像一点儿准备都没有)。
后来看到网上纷纷传闻周末清华初级要考试,又有相熟的家长说,周末的考试是初级的入学考试,我才回味起之前的那个重点推荐的电话。
周六的下午,终于等到了初级的通知,让我们周日早七点半去考试。数学1.5小时,语文和英语1.5小时。对于这个考试,儿子的抵触心理更大。他坚持说,不都定人分了吗?而且这个也只是入学考试,他也不打算去了。我只是说,去考吧,机会难得,就当练手。--这是真心话,七月初人分要进行分班考试,我希望儿子通过这些练手保持一定的状态。
第二天儿子考试,我则和儿子班的家长聊了一个上午,对于上什么样的学校有了新的理解。儿子考出来了,告诉我题目不难,我们一起骑车回家。然而,周一上地101的面试通知让我感觉,儿子的初级考试也许也可以获得一张船票。只是,不确定实验班的入门考试,就算得到船票又如何呢。
周二的时候,LX的老师在网上说明,这次考试竟然有虎班(清华初级实验班)的机会。我又开始纠结不安起来:儿子的实力如何?难道还不够入选条件吗?可如果真的入选了,又该如何选择?
最近几日,我研读了人系列家长的博客,对刘姥姥和人系列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非常渴望儿子能到那所学校中去锤炼。昨天下午,担心却又让欣喜地电话果然来了,儿子果然入选虎班,完成了我们最初的梦想。
而此时的我们,却已不是当初的我们,这半个学期,儿子和我们在压力之下的努力,不仅提升了儿子的实力,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到底如何选择,还真成了一个问题。
问儿子,他说这个问题真烦人。
我知道,附中有他熟悉的同学,有他在意的足球场;而人分,有他梦想的选修课,有让他小小虚荣的那身校服。两条不同的路展现在我们面前,等待着我们的决定:一条是比较平坦的大路,儿子顺着它可以走向清华高中,最终走入理想大学;另一条则是荆棘小路,但冲过这段荆棘,将是更广阔的一个舞台,当然也可能就挂在路上了。犹如梦想和现实的选择,让我们全家都陷入了矛盾。
我只能告诉儿子,你还有两周时间选择。但你应该高兴的是,这终归是让人欢喜的烦恼。而能达到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你的坚持:在别人放弃仁华时没有放弃,在别人放弃培训时依然坚持到了最后一堂课。所有的坚持,导致了你今天令人开心结果。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选择,我们都支持你。因为相信你都能坚持做到最好。
对于我来说,做过无数次SWOT分析,这一次的选择却变得如此困难。一个学校:实验班、绝佳的硬件、在家门口、成绩很不错;另一个学校:不明确实验班、但全年级成绩海淀区第一名、连个操场都没有、每天骑车上学10公里、却有着全北京最好的教学理念和最负责任的老师。这样两个学校,到底该选哪个呢?
(在接到虎班通知时,立刻给上地101的老师打了电话,也算完成了对儿子的承诺)
2010.6结束
下午从老师那里取卡,再到清华初级交卡,没有想象中的幸福,只有淡淡地惆怅。
给人分老师电话,告诉我们不去了。老师说,你打来电话,说明很诚信。祝贺孩子。可我心里,却是深深的歉意。人分,曾给过我们最坚实的希望。离开,真的很不舍。
想起跟老公一起去交卡时,我对他说:“我们俩一起登记的时候,我都没这么复杂心情。不过,也许是因为那时候只有你一个,没啥可挑的。”
老公只是闷闷地回了句:“那谁知道呢。”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青岛实验初中学生走进“青岛印象博物馆”
2017-07-14 23:51:05
蔚县白乐镇中心校68名学生考入西合营中学初中预科班
2017-07-14 23:47:57
青岛市南区初中学校迎新活动
2017-07-14 23:31:41
海阳所初中女子足球队在乳山市中小学足球联赛中荣获三连冠
2017-07-12 21:45:36
初中办高价谢师宴
2017-07-09 01:34:41
优培教育,五号闸凤凰镇的初中生培训班
2017-07-09 01:20:09
汉阳三中、二十三中、建港中学、弘桥中学中考报喜
2017-07-08 00:36:51
揭阳市:揭阳一中752分,揭阳二中679分
2017-07-08 00: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