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阶段有必要设置心理健康课吗
2017-07-12 21:49:33 来源: 子路教育网
调查对象为我校初一年级全体学生,总人数共534人,去掉做问卷当天请假没来的学生和我不小心丢失的两个班的问卷,有效问卷数量为422份(因为10个班均为平行分班,那两个班的问卷也是随机丢失的,所以基本不影响问卷整体的信效度。)问卷共包含8个单选题,2个多选题和3个开放式问答题。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写,确保学生填写问卷时是遵从内心真实想法填写的。利用学期末最后一节心理课时填写,完成整份问卷大约需要20分钟。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问卷中每道题的作答情况,并分析数据中反映的现实问题。
问卷的前6道题是程度倾向的题,所以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分计分法,即分别用1、2、3、4、5分代表五种不同的程度水平,最后得到的平均分(满分5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某种程度倾向。
1.初中阶段有必要设置心理健康课吗?
从图中可以看出,96%以上的初一学生认为初中开心理课是有必要的,平均分也高达4.697。说明通过一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课程,大部分学生都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
2.你对学校心理健康课的喜爱程度
虽然图表中呈现出来的喜欢心理课的学生人数达到了95%以上,但是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数相比,非常喜欢的人数变少了一些,因此总的平均分也下降了一些(M=4.576)。在心理课具有“不考试、上课内容新鲜有趣、上课氛围轻松活泼”的先天优势下,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最爱的课不是心理课,那说明我们初一的任课老师上课真的都很棒哦,如果学生喜欢你的课,那一定都是真爱~~~
3.你对心理老师的满意程度
这个是所有项目中平均分最高的一项(M=4.700),但没什么好分析的。心理课如此开放自由,学生喜欢心理老师是应该的。但每个学生的口味和要求千奇百怪,有学生对我没什么感觉也是正常的,没有一个学生选择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这对我来说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根据观察,拥有温和、理解、接纳、开放等特质的老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而这些特质恰恰是心理老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4.你对心理课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
虽然94%以上的学生对心理课的内容是满意的且没有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满意。但通过面对面访谈,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课程内容没有达到非常满意的原因是他们希望上的一些内容在课堂上并没有提到过,这与课时不够有关,也可能是有的内容对于初一大多数学生来说需求并没有那么大而被舍弃掉,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对初一学生或者某个班学生的需求把握不够全面而忽略了一些应当要上课的内容。
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会列出学生们的一些心理需求,可以供班主任们在初二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继续帮助学生们处理这些心理困惑。
5.这一年的心理课对你有帮助吗?
这一题的数据没有之前的那么好看了,认为有帮助的只占了76%,平均分也低了很多(M=4.066)。因为真实的情况就是:一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没办法帮助所有学生解决所有困惑,心理课的主要作用还是在做宣传和普及工作,它能引导一部分处于正常心理健康标准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一部分稍微低于正常心理健康标准的孩子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还有一部分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需要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更严重的甚至要去医院诊断治疗。
6.你喜欢做心理作业吗?
这一题比我想象中要低好多。因为平时心理作业都是自愿完成的,不会强制性要求他们去做,结果还是有7%的人选择了不喜欢,好伤心呜呜呜呜。关键是平时我不布置作业的时候还老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好久不布置作业了,结果选择非常喜欢的只占了23%,我感觉受到了深深地伤害……
But,对下一届新初一的学生,我还是要继续布置作业。没办法,因为那些自愿交上来的作业真的都很棒啊,看他们的作业也是享受,也有学生反馈做心理作业确实对他们有一些帮助。所以问卷嘛还是要做,你们的要求嘛,就不一定要听了(心理老师最后的倔强哼!)
来,你们看看他们平时做的作业,就说享受不享受吧。
适应新环境——手绘校园
亲子沟通,我能好好说——心情日记卡
觉察你我的情绪——三格漫画
乐对变化,智赢挑战——初中学业成绩变化分析
幸福课——我的小确幸清单
特别的黑点——致我特别的黑点
7.心理作业多久布置一次比较好?
因为做好了不管结果显示什么我都要布置作业的准备,所以我就准备了这一题哈哈哈。最后根据学生的选择,考虑到自己的工作量,所以决定一个月布置一次~
8.初中哪个年级最有必要设置心理课?
这一题其实有bug,我设置的单选题,但是一些学生想多选但也只能选一个。于是有滑头的学生选了B(初二)这个选项,原因是,他们觉得如果选初二的数量多,那么初二就有可能继续开心理课了……(我没说这只是我因为个人好奇做的一个非官方问卷调查……)
9.心理健康课需要讲授哪些内容
图中可以看到,将近半数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的问题,总共占了42%,(包括:同伴关系10%、亲子关系13%、师生关系4%、异性交往7%、人际交往技巧6%、团结合作2%)。
在心理学当中,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完备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而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同事等人际关系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老师们在日常班级管理中也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团结友爱、善于分享合作的班级,经常会在学业成绩和其他领域都有更好的表现。所以建议班主任们重视对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对班上学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要多关注。
第二大需求就是关于学习问题的,占了16%(包括考试心态4%、学习方法12%)。但其实我认为学生最大的需求应该是学习习惯的改善,这一届初一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坐不住而且管不住嘴的现象,所以这学期专门对他们进行了注意力的训练,当然两节课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第三大需求是情绪问题,占了12%。许多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不稳定。一方面是因为青春期激素水平升容易有强烈的情绪起伏,另一方面是环境影响。生理问题没法解决,但可以给学生做一个正确释放情绪的榜样,所以老师和家长们本身得要求自己心态平和稳定,宣泄情绪时顾及他人感受,言语和行为上不伤害他人。
学校适应问题需求没那么大(5%),但是很重要,而且这个问题有个关键期。就是从军训开始的那个一两个月。如果学生一两个月还难以适应新环境,那么之后的学习生活会严重受到影响,这些影响继而会引发其他较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每一届都有这样的学生,特别是外地学生或者从未住宿过的学生更容易适应不良,在军训期间,班主任就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加速班级成员之间的了解,也可以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一些活动,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校园环境,从而适应新学校。
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5%)在生物课应该简单的提及过,但是很可能还是讲的比较隐晦,或者不够全面。其实在一个公共的环境,严谨认真的科普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更能让学生没有羞耻感的去了解这些他们需要的知识,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建议年级组在初二的时候可以请专家做相关主题的讲座。
自信心的培养(4%)、兴趣爱好的培养(6%)在初一的心理课上还没来得及讲过,所以班主任们可以利用班会再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
自我意识(5%)虽然上过了相关内容,但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自我意识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关注。
10.希望心理健康课给你带来什么帮助?
这一题讲的是学生对心理课的期望。可以看到,对许多学生来说,心理课并不只是一门减压放松的“娱乐课”,这些学生们对心理课的期待也是我们设置心理课的初衷。因此心理课堂需要更规范更完善,也需要更多班主任的理解和支持。
11.你最喜欢的一堂课及原因
这道题是开放式问答题,没有选项(课程主题按照顺时针顺序依次往下,如30%绿色的“注意力提升”下面就是1%紫色的“学会拒绝”)。
统计出来的数据呈现了明显的班级差异。不同的班级提名率最高的课也不一样,说明不同的课我在每个班的上课状态也有差异,或者不同班级对不同内容的需求不一样。
《提升注意力》这堂课在所有班级的提名率都很高(30%)。一是这个课离填问卷的时间比较近,学生印象比较深刻,二是因为课堂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强,趣味性强,短期内会有一些效果,只不过持续效果不明显。
《觉察你我的情绪》这堂课是初一上学期上的,但仍有大部分学生对此印象深刻(15%),说明心理课的体验性很重要。
《幸福课》的提名率(15%)也很高,一是因为符合学生心理需求,而是课程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体验性和可操作性。
学生对自我认识类的课程也比较感兴趣,如《特别的黑点》和《气质类型》(分别占了7%和6%)。
12.你在生活中最大的心理困惑是什么?
课程主题按照顺时针顺序依次往下,如19%蓝色的“人际交往技巧”下面就是10%红色的“亲子关系”。
不难发现,学生的现实心理困惑和他们对心理课授课内容的需求是基本一致的。学生的心理困惑中人际关系占了38%(心理课上的需求为42%)。这说明人际交往对中学生来说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的最新的研究也表明:社交能力不足的孩子可能越来越难适应社会,干预越早越好。
心理困惑中“学习问题”占了32%(心理课上的需求为16%),这其实反映了现在的中学生内心很矛盾的一个状况。一方面,他们内心对“学习是重要的事”这样的观点并没有那么强的认同感,但另一方面他们迫于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压力,又不得不逼自己重视学习,这也是为什么问卷会显示出学生们认为学习对自己的造成的心理困惑比自己对处理学习问题的需求要高出一倍了。所以关键问题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是一件有乐趣而且有挑战性的事,那么学生感受到的所谓的压力自然会小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惑中,“自卑”和“迷茫”这两个因素占了挺大的比例(分别是10%和8%)。这两个困惑的根本还是缺乏足够的“自我认识”的教育,因为不了解自己,所以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为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不清楚自己擅长做什么;因为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所以不知道未来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因为不知道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所以不知道现在在做的一切事情的意义。于是就有了自卑感、无意义感、迷茫感等等。
综合以上对这一年来对初一心理课的情况反馈和分析,如果你是家长或者任课老师或者班主任,如果你认真看了,我想这些能给你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新思路。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与孩子呈现出的问题多多少少有一些关系,试着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或许会有令人惊喜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