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学校-专业的志愿怎么填
2017-07-09 02:06:38 来源: 子路教育网
自高考成绩出来,陪着我弟又重温了一次填志愿。他读的理科,超过一本线80分,全省排名5800。咋一听超一本80分,凭借多年前的经验,大学的选择范围应该比较宽了。但实际情况令我大跌眼镜,原来这么多年来,不仅人民币在通货膨胀,高考的分数也是一个道理。
高考分数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不断在扩招,所以一本、二本线划得更低,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迈进大学的门槛。而对于家乡广西省而言,向来全国大学对广西省的招生数量都是少之又少,导致广西考生竞争压力大,即便扩招,也没有对广西考试对应比例的扩招。经济落后,教育也举步维艰。
这也是我赞成按照城市>学校>专业这样的优先顺序来填报大学志愿的原因。
城市>学校
大城市(我这里特指北上深广)对于个人能力素质和视野见识的塑造,是选择大城市最重要的原因。经济多元,文化包容,资源充足,人才聚集,这些构成了一个顶配的外部环境。
顶配的外部环境里,生活压力当然会比小城市大得多,但是在大学这四年里,有学校提供的学生宿舍和食堂,解决了食和住的大问题,大学生只管大展拳脚,利用大城市的资源和便利,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提升和丰富自我。
大城市的资源共享度更高,往往也是新生代事物的发源地。不管你是重点大学还是二本学校,你的大学四年不光是学校里度过,更有学校外的广阔天地,这时候大城市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环境就凸显出来了。比如,国际化的社团组织、名师讲座和培训、企业的实习机会等。在小城市里名师名企本来就少,对于一些国际化的组织和大赛更是闻所未闻。而在大城市里。只要你够灵泛够勤奋,这些都是够得着的。
小城市的资源则比较有限,即便是985学校,能够享受到的最好的资源或许比不上了一线城市的一所211学校,比如兰州大学VS上海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小城市的985毕业生如果去到一线城市找工作,很多公司根本就不知道你所念的大学是一所985,或者即便知道是985学校,在他眼里,还是本市的211毕业生更适合。
更长远地看,虽然大学就读城市不一定就是以后就业和定居的城市,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这是大概率事件。定居大城市,给自己后代一个更高更好地教育平台,不再重复自己当年高考的不公平:你削尖脑袋高分600多分才考上理想中的985学校,发现同班级来自上海的同学,只高出了一本线不到10分。
学校>专业
先说结论,同一个城市,985学校的冷门专业>211学校的王牌专业;211学校的冷门专业>非211学校的王牌专业。
选专业对于高考生来说其实很不公平,高考之前,学校和家长以及整个世界都在要求自己除了高考,兴趣爱好什么的都割舍掉。而一考完高考却要考生去对人生中一个这样重大的选择负责。
“你得想好了,你这个分数去211学校可能就得服从调配不知道给你调成啥专业了,去非211学校可以挑人家的王牌专业,这个非211学校的王牌专业还是很厉害的。”
“你可考虑清楚了,你自己喜不喜欢这个专业,挂科了毕业证都难拿到。”
“你去打听清楚了,这个专业学出来好不好找工作,别毕业就失业。”
……
太多的声音都关注在专业上,似乎这辈子就只能靠着这个专业吃饭了。这就是所谓的目光短浅。
纠结犹豫了许久,好吧,到了考生做最终决定的时候了。
有些考生说,不管兴趣不兴趣了,看看眼下哪个行业赚钱就选哪个行业吧。时光飞逝,四年过去了,发现赚钱的行业也是风水轮流转,曾经赚钱的行业已经成为了夕阳行业。
有些考试说,我就喜欢建筑专业,就喜欢法律专业等,怀抱极大期待进了理想的专业,上了大学后发现专业毁了自己的兴趣,曾经自以为感兴趣的专业带给自己四年的折磨。还有人的兴趣发生了改变,费尽心机地去转专业,四年大学读成了五年。
最悲剧的是,对以上两类选择都可能出现的,(在同一个城市里),明明可以选择985学校,为了专业选择了一所211学校,明明可以选择211学校,为了专业选择了一所非211学校。
毕业之后,很多大公司好公司招人的门槛就是本科学校必须是985或者211学校,一下子就懵逼了。相比之下,企业对专业的要求就放宽很多,比如我所在的汽车行业,同事的专业五花八门啥都有,机械、计算机、工商管理、语言、林业、物理学、电气、师范类、社会学……
所以,学校才是企业的敲门砖,而不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