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的校园体验究竟差在哪
2017-07-04 19:17:36 来源: 子路教育网
Whenyoufeellikehopeisgone
当你感到希望似乎破灭
Lookinsideyouandbestrong
审视自己,保持坚强
Andyou'llfinallyseethetruth
最终你将明白
Thataheroliesinyou
英雄气魄就在你身上
01、让你明白自己到底想学什么
国外本科设计院第一年基本是体验式课程,有各种各样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方便学生找准以后的发展方向。
以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服装与纺织品设计专业为例,大一课程与客户画像、灵感的寻找方法、材料的探究等相关,会练习时装画但不会学习素描等传统画。
而国内大一、大二可能还涉及到其他一些与设计无关的理论的学习,这会减少同学接受锻炼的时间。
02、开放式课堂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英美国家的课堂中,视质疑、辩论、听证为家常便饭。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其他同学做presentation的时候提出质疑或者赞同,从而提升课题的受关注程度,并且在讨论中互补长短。
经过循环反复的推理和认证筛选出来的信息,会加速个体消化进程,从而构建一个逻辑更为紧密的知识架构。
反之,由于国内普遍缺乏presentation这一环节的锻炼,导致国内设计师的演讲能力很难说服客户。
03、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伦敦大学学院的巴特莱特建筑学院为例,授课模式依旧遵循传统的学徒式。学期开始时,先由老师基于自身的教学工作做presentation。
学生则根据个人兴趣和老师的研究方向选择老师,之后老师再从中挑选学生。
04、项目制课程理解设计的过程
由于“生多师少”和硬件设施的不完备,国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很难做到让学生系统地体验设计流程。
例如在国内服装专业的学生当中,普遍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他们通常在还没有动手之前,就已经想好collection的成品,而这是违背正常的设计规律的。
国外的设计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从创意的萌发到落地的流程。
05、注重前期调研
调研方法基本可以划分为:网络查询、书籍阅览和实地走访这三类。其中,实地走访的调研方式在英美国家中最为常见。
国外院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前期做research的这一环节非常看重,尽管这会提高对人力成本和财力成本的消耗。
但是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深挖细节线索,必然会比从外界听到的、看见的感触更深,这也会提高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国外的图书馆系统中接入的论文库比国内的更为全面,搜索工具也更加强大。
06、标准教材很少
老师单向讲授知识的现象在国外设计院校极为罕见。除却一些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他情况下几乎没有统一教材。
根据老师的个人喜好,会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籍、音乐、电影或者网站,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而国内老师相对来说,对学生思维开发的关注度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