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七宝中学 谢易
2017-07-02 22:50:59 来源: 子路教育网
谢易正在做的研究,曾一度被各种专家、教授等“业内人士”否定——创新有余,但缺乏应用价值;研究难度太高,不适合高中生。
然而,正是这个被认为已经忙得不可开交的高三学生,却创造了奇迹。他凭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时雨量检测新方法及装置的研究》获得了第30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等奖,并入围全国比赛,在全国赛中获得二等奖。
[一]
与大多数高中生几乎全程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科技创新课题不同,谢易的课题,后面阶段几乎已经没有指导老师“感兴趣”了,课题攻坚阶段,是他自己利用高二暑假自学“恶补”突破的。
全国最美中学生评审委员会给予他这样的评价:谢易同学之美,美在他追求科创之路上闪耀的思维火花,这是无功利的纯粹之美;美在他寻求梦想之路上展现的坚忍不拔,这是意志力的强大之美。
[二]
很多人以为,一个科创少年的成长,可能会牺牲掉许多玩耍时间,也有人说,专注于科创的孩子,大多情商很低、傻傻愣愣的。但谢易的生活和普通高中生几乎没什么两样——双休日要参加补课班,从小练习钢琴,围棋、篮球、机器人、英语等兴趣班一个不落,全都要上。
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研究时间,一半来自上海市七宝中学的课堂,一半来自寒暑假补课闲暇。
从小学开始,谢易就对“自己研发一件产品”颇感兴趣了。当时,他就读的上海市民办永昌学校,是一所以机器人教学为特色的小学,每周都会有机器人兴趣课,老师带着学生自制机器人,从动手制作到编程设计,孩子们都得全程参与。
“很有意思,很喜欢。”谢易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机器人就像是自己科创的“启蒙老师”,在机器人制作过程中,他渐渐发现“自己研发一件产品”的乐趣所在,“想把产品设计成什么样,解决什么问题,它就能成为你想的那样。”
[三]
“自学”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做科创,就得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补充”额外的知识。谢易的时间从哪里来?他告诉记者,无论是之前的永昌学校,还是他后来进入的七宝中学,这两所学校在课程安排上都保证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时间。
七宝中学要求学生从高二开始每人必须进行一项课题研究,学校把每周五下午半天时间都“贡献”出来让学生们“折腾”课题。
谢易在高一时就已经有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对着电脑屏幕直接绘制三维立体图形,为那些空间感不强的同学发明一种“绘图神器”。这件“神器”的学名叫做“基于手势交互的空间绘图的设计与实现”,说直白些,就是让绘图者头戴一顶磁追踪头盔,手上再套一副感应手套,直接对着电脑屏幕比划出一个三维立体图形。
这项技术,对很多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并不算难事。谢易主动找到了学校的科技指导老师,很快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这项课题。
[四]
科创研究容易“上瘾”。此后,谢易又开始关心起了“下雨”。上海雨量丰富,每次突然下雨,总会有人忙不迭地离开工作岗位回家关窗。
“能不能发明一个东西,可以实时监测雨量大小,雨大时让窗户自动关闭。”谢易的这个主意,目前只进行到前半段。仅在“实时监测雨量大小”的问题上,他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研究,并更换过一次核心监测手段。
最开始时,他运用声音识别来监测雨量大小。高二暑假,陪伴他的主要是冲澡用的莲蓬头、录音笔和各种材质的面板,有玻璃的、保鲜膜的、木板的、塑料的,材质不同、大小不同,被雨淋时反映上来的声音频谱也会有所不同。此外,录音笔的质量好坏,也会影响声音的捕捉。
最大的困难是环境噪音干扰,要过滤掉环境中天生的各种噪音,谢易还得自学滤波方面的知识,而且即便学成了,也未必能准确过滤噪音。每周六,谢易都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与专家、教授面谈取经,他的这个项目在初审、中审和期末评估中,都被认为很困难且应用价值不高,评估分数不算太好。
但在后来的上海市级青少年科创大赛中,这个被谢易勉强坚持下来的课题,获得了一等奖且入围全国比赛。谢易说,主要原因是自己“吹得好”,但实际上,“吹”字的背后,是他一个人默默攻关的韧劲在助力。
他后来带着这个不被看好的项目,自己找到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一名专家,在这名老师的帮助下,他找到了救命稻草——“压电膜”。“压电膜”可以通过感应不同大小雨滴的压力,来测出雨滴大小,进而测试雨量。
“一块压电膜八九百元,我买了3块,省着点,一块一块剪着用。”压电膜和声音感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谢易的这次转型,等于把研究所用的核心工具给调换了一下,从头再来,“先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我还要研究怎么在雨滴大的情况下让窗户远程自动关闭。”谢易的眼神里透露着坚定和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