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亲子教育中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上)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亲子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 它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新型教育模式, 强调父母与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以促进婴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 也使父母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应该说, 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与保障,对婴幼儿个体发展将会终身受用, 对家庭幸福和民族发展更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问题一: 亲子教育中的教育对象应该是谁?
许多人认为, 幼儿园教师带亲子班很容易, 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孩子, 亲子教育中也是孩子, 只不过年龄小了一些, 有家长跟随罢了, 不就是变相组织了—次“家长开放活动”吗?于是在亲子活动中, 许多教师只面对孩子, 忽视家长, 结果每次活动后, 教师精疲力尽, 家长盲目配合教师, 幼儿活动被动。
亲子教育中的教育对象到底应该是谁呢?美国亲子早教倡导者HOMAS GORDON 指出: 现代父母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机会和条件来接受如何教养子女的训练, 只有预先实施父母教育, 提供—系列合理、有效并具有针对性的办法, 协助父母教养他们的子女, 这样才能预防和减少儿童适应问题的发生。
从亲子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也不难看出, 亲子教育对象应该包括家长。即: 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认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掌握孩子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 获得与孩子相处的特殊技能、技巧, 让孩子喜欢亲近,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有效影响。
在亲子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改变教育对象, 更多地指导家长, 让家长了解科学指导孩子活动的方法, 以家长为主体, 发挥家长的自主性, 教师成为亲子活动中家长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
问题二: 亲子教育的设计内容是否要符合家长的需求?
亲子活动的组织者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确定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的活动目标。所以在亲子活动设计内容前, 教师要熟悉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做到心中有数。亲子活动还要考虑到家长的需求。家长参与亲子活动, 他们本身有对活动的想法、期待, 家长也有朴素的育儿理念和育儿经验, 同时, 家长也有种种的疑问。亲子活动的组织者要深入了解家长的这些需求, 认真对待,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亲子活动。
问题三: 亲子教育的形式怎样才能有利于三方面互动?
亲子活动的互动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注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另一方面要注意家长和组织者之间的互动。
父母对幼儿丰富又积极的情感交流, 有利于子女未来一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情感。亲子活动中家幼互动要亲切自然、方便易行。例如: 亲子游戏———《大鸟小鸟》中, 家长的大手扮大鸟, 孩子的小手扮小鸟, 大鸟小鸟一起飞, 引导幼儿感知方位上下、前后。使父母在亲子游戏的互动中, 成为孩子游戏的伙伴、学习的指导者和行动的榜样。
家长和组织者之间的互动在亲子活动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合理有效地运用家长宝贵的教育资源, 使亲子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 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感谢家长的各种问题, 在家长和教师的互动中, 幼儿得到发展, 家长和教师的育儿水平共同得到提高。
在亲子活动中, 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游戏化, 语调要亲切、具有亲和力。针对较小的宝宝, 还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幼儿熟悉的口头语。例如: 在引导小幼儿认知自己身体部位时, 具体采用小手爬的游戏形式, 适当加入一些口头语。“毛毛虫呀, 爬呀爬, 爬到肚肚上, 拍一拍, 拍一拍;爬到屁屁上, 拍—拍, 拍一拍。”小幼儿在亲切、轻松、自然的游戏环境中, 认识了自己的身体部位。
在指导家长时,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指导性。不要因为指导语言不当而造成家长的包办代替。例如: 在亲子活动撕面条时, 教师为了鼓励孩子用小手撕纸, 说: “谁的面条撕得快, 咱们比比赛! ”于是, 家长通过教师的话就把孩子撕纸的动作快慢和最后的结果当成重点, 导致手把手的代替孩子撕纸现象的出现。其次,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示范性, 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沟通, 并为家长树立榜样。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找到表扬孩子的位置和原因, 不盲目表扬。此外, 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 不要给人一种凌驾于人的感觉。在发现家长出现—些不适宜的教育行为时, 要用家长乐于接受的语言提出建议。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