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也是一种激励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一位作家一直为自己的孩子不爱写作而头疼。一次,他和朋友鉴赏一篇佳作时,孩子突然插嘴:“我也能写出这样的作文来。”作家立即鼓励:“我早就知道这一点,只要你每天坚持练笔,一定能写出来。”当晚孩子真的写了一篇作文,尽管存在很多缺点,作家还是给了他极高的评价,打了99分。高兴之余,孩子天真地问:“为什么不给我打100分呢?”作家当即指出几个标点符号有误。孩子信服地点了点头,表示以后争取得满分。此后,在作家的鼓励下,孩子每天坚持写作,但始终没有得到他期盼的那一分,因为这一分由原来的标点符号错误扩展到了字词、句法、语法、写作技巧……后来,这个孩子的作品经常在各种报刊发表,他的一篇小说还在全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可见,只要把握和运用得当,“差距”有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那么,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如何巧妙运用这种方法呢?
首先,面对孩子的“差距”,家长要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一是宽容其不当之举、不足之处,耐心地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耐心地挖掘他的潜在动力,不能指望孩子一夕之间就有所转变。二是宽容其一如既往,宽容其不思进取,耐心等待激励的最佳时机,耐心寻找最佳的激励方法。孩子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孩子。
其次,在激励孩子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们。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差距或以差距为手段来激励他们时,应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在施教过程中寻“需”渐进。
第三,合理的引导和规范。像故事中这位作家一样,在不同阶段对“一分”的差距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从而达到提高孩子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家长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由浅入深的引导顺序,借助“差距”所滋生的力量,来施以恰当有力的激励,引导孩子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树立信心;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的规范过程,不失时机地对孩子施以适当有效的约束,及时化解孩子的质疑,既让孩子信任家长,又让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进而萌生进取的动力。
家长们如果能尊重和正视“差距”的存在,积极挖掘“差距”的潜在育人效应,“差距”也会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从而激发出孩子的无限潜力。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