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到“n+1”的巨变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2+n”到“n+1”的巨变 ——从家庭结构看我国家庭教育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里,我国的人口发展大致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和30年减速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建国初期的“2(2个家长)+n(多个孩子)”模式为主,发展到了如今的“n(多个家长)+1(1个孩子)”模式当道。
在家庭结构不断变化的60年中,我国的家庭教育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从以下三个不同时代的家庭故事里,我们大致可以窥见一斑。
第一个故事
时期:“2+n”前期(建国前后至1978年前)
讲述人:达先生(生于1944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刚刚6岁,已经到了能记事的年龄。
我在家中排行老6,是“老幺”。那时候,一般的普通家庭都有五六个孩子,多的则有八九个。我所知道的同龄人中,最壮观的情况,是一个人家里有十二个兄弟姐妹。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无论住在城市或乡下,生活都非常清苦。对多数人家来说,“一天吃两顿,一干一稀”就是奢望,要是一周能吃上顿肉,那在众人眼里都是名副其实的“打牙祭”。父母们忙于全家人的生计,根本就没有精力照顾这么多的孩子,于是往往主要把目光集中盯在年长的孩子身上:一方面,对他们要求很高,比如要能勤劳、踏实、能吃苦,凡事都要给后面的弟弟妹妹们“带个好头”,还要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义务;另一方面,给他们多一点机会和“好处”,比如过年时可以缝套新衣服、开学时可以缝个新书包,其实为的还是后面的弟弟妹妹以后能接着穿、接着用。
父母对儿女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听话”。比如,要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要尊敬长辈、孝敬老人,要团结互助、照顾幼小,要把作业做完之后才能去玩,等等。如果有人说上一句“你家的孩子教得真好”,这对父母们来说,就是莫大的荣誉。事实上,真正给予我们各种品德、技能和其他正面教育的,往往不是父母,而是我们的哥哥姐姐们。
由于经历了新旧社会的更替,父母们对共产党的恩情感受很深,嘴里时常念叨着。在他们的熏陶之下,“共产党好”的观念在我们这些孩子心里可谓根深蒂固。而读书才能考学,有文化才有好前途,这在我们每一个孩子心里,也是非常清楚的事情。
“黄荆棍子出好人”,这是我们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起的一句话。在家里,面对发号施令的“司令官” 父母,“小兵”孩子们如果做不到令行禁止,极可能引来棍棒加身。当孩子跟别家的玩伴发生小摩擦时,父母们的“棍棒”通常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落在自家孩子身上,因为,“双方肯定都有错,自己的孩子可以打了再说,但是别人的孩子打不得”。
■ 点评
那时候,在沉重的生活重压下,勤劳忠厚的父母们殚精竭虑,首要目标是让孩子们都活下来;秉持淳朴的做人理念,他们着力在孩子中树立“榜样”、培养助手,帮助孩子们的成长。
由于缺少彼此亲密接触的时机,孩子们和自己的父母往往并不亲近,甚至有些惧怕;由于对父母的不易感同身受,孩子们普遍觉得能活着已经很庆幸了,因而一般不会任性,更不会对父母有更多的要求。
第二个故事
时期:“2+n”后期(1978年至上世纪80年代前期)
讲述人:陈女士(生于1976年)我在家中排行老二,有个姐姐,还有个弟弟(1978年出生)。
从小,我就知道父母最喜欢的孩子是弟弟。当“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行以后,爸爸妈妈把我之后出生的两个妹妹都送人了,为的就是生个弟弟。弟弟出生那年,为了躲避政府的计划生育检查队,爸爸带着妈妈在亲戚朋友家东躲西藏,经常留下4岁的我和不到6岁的姐姐单独在家。
随着弟弟慢慢长大,恃宠而骄的他逐渐成了我们家的“小皇帝”。他不仅吃东西买玩具总是挑三拣四,还经常惹是生非、调皮捣蛋,热衷于各种恶作剧,在我和姐姐面前简直是飞扬跋扈,常常气得我想动手“修理”他。碍于父母的威慑力和他们再明显不过的偏爱,我和姐姐都不得不选择忍气吞声。
其实姐姐的学习成绩很好,这是让爸爸妈妈感到很有面子的事情。每学期开学的时候,要么是文具盒,要么是书包,或者一套衣服,总之,姐姐能得到一样新东西作为奖励。与此同时,我会得到姐姐淘汰下来的旧物品。对这么能干的姐姐,我打心眼儿里佩服,也非常羡慕,可是爸爸还是经常说她:“闺女啊,你可要努力啊!看看隔壁王大娘家的建国,都已经考上大学、读出点名堂来了!”
“你如果学习不努力,将来就只有给你姐姐提包的份儿!”每当听到爸爸对我说这样的话,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要争口气,将来决不能让人看不起。可我没想到,自己小学还没毕业,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姐姐也离开了她心爱的学校——当改革开放春风吹进我们家所在的山村时,正当盛年的爸爸按捺不住了,他决定带着姐姐南下打工,让我留在家帮妈妈务农。
后来,我在爸爸的引领下,也加入到了南下打工的队伍。很快,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修起了小洋房,用上了新式家具、日用电器,连传统的妈妈也开始“穿金戴银”了。眼看我们打工如此“能挣钱”,本来就不爱学习的弟弟主动提出了辍学打工的想法,那时候,他才14岁。
■ 点评
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这让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在很多家庭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很多女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心理,她们对父母不满,认为他们偏心、不公平,同时还对男孩儿们心怀嫉妒甚至厌恶。在这个阶段,父母们对孩子的学习喜欢使用“激将法”,而孩子们也愿意彼此“攀比”竞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越吹越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初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价值取向。
第三个故事
时期:“n+1”时代(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
讲述人:黄同学(1997年生人)我们家是典型的“独生子女”家庭,我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从我出生开始,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就轮流住在我们家。平时,家里的事都由他们包了,买菜做饭、洗衣拖地,还有接送我上学。我的生活基本上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虽然自己不会穿衣服、系鞋带,但这都没关系,爷爷奶奶会帮我弄,包括书包,他们会帮我背的。
我觉得爸爸妈妈很厉害,会挣很多钱,而且他们可愿意为我花钱了。只要跟他们一起上街,我想要什么,基本上都可以得到。不仅如此,他们还为我报了很多培训班,从小到现在,我学过舞蹈、弹钢琴、画画、唱歌,还有珠心算、英语……基本上,我身边的同学、朋友们有的东西,我都有,所以跟他们在一起也不会觉得“没面子”。
不过我也有为难的时候,就是每当老师让我们回家学做家务的“作业”,我总是完成不了。爸爸妈妈不会做家务,他们教不了我;爷爷奶奶他们会做,可又不肯教我,说这点活儿他们做就行了。爸爸跟我说,不要告诉老师说我没做家务,不然肯定会被批评;如果老师问起来,他会帮我撒谎的。
其实,爸爸妈妈一直非常关心我的学习。除了每天检查作业签字,他们还经常跟老师联系,一旦发现我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就会去给我买辅导资料、请家庭教师。只要是为我学习上的事,他们很舍得花钱。
妈妈经常教育我,说“进了好的初中,才容易进好的高中;进了好高中,就离好大学不远了;读个好大学、好专业,将来才有好工作”。如今,我就快“小升初”了,爸爸妈妈还经常会给老师和其他家长打电话,打听什么学校好、要怎么进去之类的。
我知道,父母很爱我。
■ 点评
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之后,我国的家庭出现了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的“421”模式,即:四个父母长辈,夫妻两人和一个小孩。
在这样的家庭里,吃过苦的长辈们普遍不愿意再让孩子吃苦,于是很容易对孩子过度娇生惯养,导致孩子自立自理能力欠缺,忘掉孩子也应有的社会责任,比如敬老、礼貌待人等等。
这个时期,家长们普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力图多给孩子好的资源,部分家庭甚至陷入了盲目跟风和攀比的状态;家长们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视和学校、老师、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声音
“半个学期下来,照镜子的情况少多了,学生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
——广东省东莞市某中学德育主任
本学期,广东省东莞市某中学要求学生统一留短发:其中男生需剪成平头,女生头发最长不得超过颈部。学校声称统一发型有利于规范学生仪容仪表,让他们更加专心学习。而多数家长支持和理解学校做法,但部分学生表示,学校规定剥夺了他们的自由选择权。据悉,该校每个月会进行一次仪容仪表大检查,对未按规定理发的同学,会请外面的理发师来学校为他们当众剪发。
“我很孤独,不是我不愿与人交往,而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某“90后”大学生
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各自忙得不亦乐乎,聊天、网游、看电影,沉浸其中,除了敲击键盘声,再听不到有人说一句话,这成了当今大学宿舍里的常见景象。昔日风靡校园的“卧谈会”更是越来越少。对此,南开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任袁辛呼吁,与人交流应当做一门“必修课”得到重视,要多给他们体育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在游戏中熟悉,在玩耍中交流。
“巴金的作文若用计算机来改也不一定合格。”
——广东广雅中学校长黄永光
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广东广雅中学校长黄永光语出惊人:“语文”与“高考语文”是两个概念。他认为,要学好语文,归结起来就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但这其中“好”的价值标准不一样。像高考语文,高分就是一个“标准”。但有些公认语文好的人却不一定能在语文高考上得高分,这就是一对矛盾。
“民办幼儿园的名称应做到名副其实,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全国’‘陕西’。”
——陕西省教育厅
近年来,陕西民办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省幼儿教育事业的主体,但民办幼儿园在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民办幼儿园审批工作管理不严。为了引导民办幼儿园依法办园、依规办园,促进民办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陕西省教育厅遂有上述规定。
“闲置30分钟,座位可易主。”
——扬州大学图书馆
时值高校期末考试时节,图书馆和自习室占座现象也开始严重,各高校为保证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占座现象制订了各种对策。扬州大学规定,一个座位如果超过30分钟无人,后面同学便可以使用,无论座位上是否有“占座物品”,也可请工作人员协调处理、清理座位,而“占座者不得以任何理由与当事人发生争执”。
记者视点
不同年代的个性风景
日常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发现不同年代生人的个性特点和好恶差异;而在互联网上,通常以十年做单位来划分人群,在不同人群之间,由个性差异引发的“口诛笔伐”更是让人应接不暇。
在多次反复的争论和妥协之后,各年代生人的总体特征和集体文化呼之欲出。
“50后”习惯老老实实做事,思想上却难免有墨守成规之嫌;
“60后”是强大的一代人,他们在时代的更替中顺利地完成了新旧思想的转变,是值得尊敬的一代,不过有时还会强势地显示出旧时的想法;
“70后”经历了文革后期又迎来了改革开放,说新潮不算,说古典又太牵强,并没有明确的集体文化特点,所以总体上感觉有些断档和混乱;
“80后”作为成熟的第1代独生子女,其成长却没受太多独生子女的弊端影响,除个别例子外,大都是在按照正常轨迹生活,基本可以保证在什么年龄就做什么年龄该做的事,但在人际交往中多少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
“90后”大多属于“独二代”,但性情自私、孤独的他们更像是第1代独生子女,在一切新规则新政策的实验中,不断长大的他们爱玩且较为怪异;
“00后”至今最大不过10岁,尽管依照他们目前的状况还无法推断将来,但由于“接触先进事物太早”的总体特点,他们还是被贴上了“过于现代、极度爱玩、网络依赖强”的标签。
按时代对人群进行分类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人虽是个性各异、家境各异、成长环境各异,但社会大背景总是相同的。而国家正在巨变之中,每十年一大变,因此每一代身处的大背景也相差巨大,自然造成了各代人的差别。
但是,用十年做单位来划分人群,却多少有些粗糙。毕竟时代的泾渭没有这么分明,无论是心理结构、思维习惯还是生活方式,1980年生人与1989年生人显然不在同一水平。况且,无论哪一代的人,都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其中都有自我的、不负责任的、爱享受的,也有懂得照顾人的、负责任的、爱付出的。
但是,正是持续不断的不同年代生人之间个性优劣的争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角度,让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不同年代的家庭结构变化中,去寻找和解读我国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变迁。
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逐渐步入婚姻并初为父母,“独二代”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在“n+1”时代典型的“4+2+1”家庭结构中,两代独生子女,带着各自鲜明时代烙印的优点与缺点相遇,必然爆发出不少“成长的烦恼”。
由于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很多“独二代”的家长发现孩子有类似问题时,也不能正确引导,甚至纵容,这导致“独二代”子女无法进行积极的社会交往。另一方面,“独二代”的家长往往比父辈更开明,他们追求平等、鼓励个性发展,愿意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因而常常对孩子的一些小毛病视而不见。
于是,“独二代”子女具有创新意识强、知识面广、认知速度快等优点,但特殊的成长环境也让他们存在抗挫折力差、太自我、人际交流能力差等问题。而这些,让“80后”父辈喜忧参半。
专家观点
“2+2”的家庭教育最合理
通过三个家庭的案例来讲述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家庭结构模式和家庭教育方式变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查有梁认为记者选取的角度很有启发性。
“各个时期家庭教育方面都有好、中、差,满足‘正态分布’,因此,仅从几个典型的个案中,还不能说明更多的问题。”查有梁说,在各个时期,家庭教育都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大问题。
查有梁认为,从统计的观点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家庭结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到1969年,很多家庭是“大家庭”,三代住在一起,包括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多个孩子,简单表示为(4+N),其中的N大于3;
第二阶段是1969年到1989年,很多家庭是“中家庭”,三代住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2个孩子,简单表示为(4+2);
第三阶段是1989年到2009年,很多家庭是“小家庭”,二代住在一起:爸爸、妈妈和1个孩子,简单表示为(2+1)。
“在这三个阶段中,(4+N)的‘大家庭’模式,因为孩子太多,不适合中国当代的国情;(2+1)的‘小家庭’模式,又因为孩子太少,今后一个孩子要承担6个老人的养老照顾,负担太重,从发展的观点看,难以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查有梁认为,较好的家庭模式应当是(2+2),即每一个家庭都是“中小家庭”,包括爸爸、妈妈和2个孩子。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养老,应当鼓励‘社会化’,这样才不至于加重下一代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查有梁认为,身心都健康的老人可以照顾孙子,住在一起也是很好的,但大的趋势还是以“2+2”的“中小家庭”为主。“不过,这个‘中小家庭’必须有且只能有2个孩子。”他强调说,这样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
查有梁预测,未来10年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的变化趋势可能是:逐渐由(2+1)的小家庭变为(2+2)的中小家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得更紧密,从而使国人的家庭观念得到“强化”,并将中国民族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未来几十年,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人们会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老人的生活也将会更幸福,‘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将会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准则。”查有梁对此很有信心。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