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人会自动放弃一些不文明的用语——访郑新蓉(三)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家长制的痕迹比比皆是
问:司马光曾经说过,如果孩子发现了父母的问题,只能“谏”,也就是对父母“说”。如果孩子说了三遍,父母还不听,孩子就只能哭,如果父母再不听孩子的劝谏,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也就只能听之并随之了。可见孩子是绝对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的。
答:在过去中国人的意识里,天地、君臣、父母是完全对等的,父母就是天,就是君。
问:那么您认为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家长制的痕迹呢?
答:像有些父母常说的,“我能生了你就能把你打死”、 “因为你是我儿子,才轮得着我打你,别人我还不管呢”,父母还可以对教师或者其他成年人说,“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他不听话你就狠狠地打”,这些语言都是家长制观念的表现。其实,生活中家长制的痕迹比比皆是。
问:因此,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成年人的思想观念,改变不利的亲子关系。
答:是的。当人们的观念改变了以后,人们会自动放弃一些不文明的语言。在20年前,我们把身有残疾的人称为“残废”,后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觉得“残”未必就是“废”,于是开始称他们为“残疾人”,再后来又改为“有特殊需要的人”,以前叫残奥会,现在叫特奥会。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说明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变化。
问:这么说,改变这种用词也包含着文明、进步、平等的含义,并非可改可不改,是吧?
答:对。在很多国家已经没有“差生”这样一个概念,这就是人们进步的一个表现。
问:凭着人类的智慧,人们会创造出一个可以代替“家长”的词语,英语都能够解决的问题,难道汉语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答:其实,在法律上人们常用“监护人”这个概念,但如果日常生活中用这个词语,就很不通俗。我觉得我们不必去强行要求人们用什么样的词语,当人们思想上发生了改变之后,他自己就会注意自己的语言,不用“家长”而用“父母”。像有的人家请了小保姆以后,双方相处很好,主人就不好意思叫对方“保姆”,而改叫“家庭服务员”、“姐姐”、“阿姨”等。现在,大家关键是没有意识到“家长”这个含义包含着家长制的意味。如果意识到了,人们会自己想办法放弃一些不文明的语言。我们现在是观念跟不上。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权利,与孩子平等相处。父母之所以拥有一些权利,是因为孩子是未成年人,他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
问:但愿天下的父母都改变观念,都认识到家长这个词所包含的不文明的成分。
答:西方过去把黑人都叫“黑鬼”,但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词语是不文明的,当这个词一出现,人们就会觉得它带有歧视的意味,因此很少有人用这个词了。
问:现在许多父母仍然很在意自己的威严,尤其是孩子不能触犯自己的威严。威严一旦被触犯,成年人往往会暴跳如雷。
答:是的。我对孩子说起来是非常民主的,但有一次孩子不经过我的同意就出去了,我还是很生气。当时我就觉得血直往头上涌,我还追出门告诉孩子,你出这个门容易,但想回来就难了。后来,为了给自己找台阶下,我剥夺了孩子第二天去看电影的权利。事后想来,我不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威严吗?这些不都是家长制的一些观念吗?想一想,我的行为是很没道理的。我对待任何人都不这样,凭什么对孩子这样,不就是因为她是孩子,而我是家长吗?
问:像您这样很有现代教育思想的人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可见,在现代家庭中的确还有许多教育观念需要加强。
答:是的。有理智的人不是不发火,而是在发火之后能够想出合适的办法把火消掉。现在许多父母常常觉得对孩子发火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常常为自己的尊严和权威向孩子发火。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
问:我们的收获很大,非常感谢您给我们的帮助。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