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人会自动放弃一些不文明的用语——访郑新蓉(二)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重要的是亲子关系的革命
问:您给我们的解答,为我们所讨论的话题提供了非常详实的背景材料。使我们了解到原来“家长”一词有这么深厚的历史背景。那么,我们是否能够用“父母”这个词语代替“家长”呢?
答:我认为在目前,还不是所有的“家长”一词都能够用“父母”一词来代替。比如,我们常说,“家长有选择教育的权利”,我觉得这里可以用“父母”或者是“家庭”来替代。还有,比如“家长学校”可以改成“父母学校”。但如果把“家长会”改成“父母会”,我们的父母可能会觉得很别扭,因为在中文中提到“父母”,大多是指父亲和母亲两个人,而不是指父亲或母亲。大家会以为这是一个必须父母同时参加的会议。 问:如果在父母两个字之间加上一个“或”字怎么样?
答:那样使用起来会很不通俗。但是,有一点我还是很赞同的,我们尽可能的用“父母”的概念替代“家长”的概念,其背后主要是观念的革命,尤其是亲子关系的革命。其实,联合国在制定“儿童权利公约”的时候,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观念上的革命。过去,我们总是把家庭看作是非常私人的领域,别人不得轻易介入。但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联合国就开始重视儿童的权利,开始把儿童看作一个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这里其实也有一个亲子关系的革命。也就是说,国家变成了一个“大父母”,过去他人不得介入别人的家庭事务,但现在国家要介入家庭事务了,国家才是儿童的最高监护人,儿童保护也是公领域的事情。这里有一个假设,即家庭很有可能是虐待儿童的最隐蔽的角落,家长虽然是儿童的监护人,但也很有可能成为儿童权利的剥夺者。所以,这时国家、法律就要介入,就要给儿童的权利以最大的保护。这说明。过去家庭是非常具有支配功能的,对物的支配,对人的支配。最早的家庭是包含着对人的控制的,如对孩子、妻子、俘虏、奴隶的支配等。但在现在,家庭中已经开始浸入了一些公平、公正的力量。
问:应该说,我们讨论的初衷也是为了改变父母们的教育观念。
答:我觉得这方面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至于技术上如何改的问题,我想孩子们自己都有可能发明一些新的对父母的称呼,比如,是否可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是否可以和父母成为朋友,是否可以给父母取绰号等。
问:其实,孩子叫大人的名字是很平常的事情,但中国的父母普遍受不了,觉得有犯上作乱的感觉。它的根源是否还是因为家长制的观念太根深蒂固?
答:是的,这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中国国家制度是从家长制演变出来的,是家当中生出来的国,君臣就是父子,一方对另外一方是绝对的服从。几千年来,家长制的意识一直很浓烈,在家庭中,父母可以拒绝回答孩子的为什么,但孩子经常没有权利拒绝父母的为什么,不想说也得说。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