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最需要不抛弃、不放弃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推荐给我一本书《迷失的男孩》(又名《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看得我彻夜难眠。
我想,在我们的学校中,不乏这样的孩子,他们品行不端,举止怪异,常常惹是生非,令老师头疼,让同学生厌。在西方,他们有个特别的称呼叫做“问题少年”。而在中国,最常见的标签是“坏孩子”。
大多数时候,老师和同学并不了解这些孩子的真实生活,更不知道他们内心的感受,人们只看到他们消极的、破坏的、自我毁灭的行为,却听不懂他们用特殊方式发出的呼喊和求救。他们在无望中挣扎,在伤痛绝望的心灵上仇恨潜滋暗长,最终开出恶之花。
感谢大卫·佩尔泽,这个曾被评为美国杰出青年的人,把自己童年受虐的经历写出来,让我们知道“问题少年”和那些健康少年一样,都是被浇灌出来的,只是浇灌他们心灵的营养液不是“爱”,而是“残忍”、“冷酷”、“被排斥”、“被虐待”、“被羞辱”这些毒液。
大卫·佩尔泽的生命故事催人泪下。小的时候,大卫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是温暖和快乐,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母亲开始打他、折磨他。她剥夺大卫游戏权利,后来又剥夺他的温暖和休息,甚至一连几天不给他吃饭、不让他进屋睡觉。她还想出很多令人发指的办法来摧残大卫,使大卫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遍体鳞伤。这是一个虐待成瘾的母亲,摧残孩子已经成了她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境遇中,大卫说:“我的灵魂变得越来越冷峻,我开始仇恨世上的每一件事物。我甚至恨太阳,因为我知道自己永远不能在它的温暖照耀下游戏。”
后来,老师发现了大卫身上的伤痕,政府因此剥夺了大卫母亲的监护权。通过社会工作者,大卫开始到收养家庭生活。
终于不会再每天挨打,终于离开了那个可怕的母亲,终于有了关心自己的人。过去的一切都应该像一扇关起来的门,而走出这扇门的大卫,也应该成为一个新的大卫——他懂事、感恩,珍惜得来不易的安全和平静,好好学习,不惹事生非。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这样期盼。但是,一个冷峻的灵魂,一颗充满愤怒的心,自然不会微笑地面对这个世界。大卫内心积蓄的愤怒、自卑、低价值感,就像石膏中混进的泥渣,共同塑造了他。在长年被虐生活中养成的行为习惯,也无法在离家那一刻像手术一样切除。
开始了新生活的大卫,仍然是一个“问题少年”,他极度地渴望被人接受,不知道怎样捍卫自己的尊严,屈从、反抗、讨好、做出格的事情,就是他赢得同龄人认可和获得自我满足的方法。挨饿时养成的偷窃习惯,现在给了他极大的快感——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会获得别的孩子的喝彩。最后,不可避免的,大卫被送进了少年管教厅。
正是这后面这一部分——大卫被从母亲身边带走以后的内心挣扎,才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因为它让人们看到了即使是这样一个孩子,也在向往有尊严的生活;还让我们懂得治愈心灵创伤的艰难,以及为之努力的值得!
作为“问题”孩子的生命陪伴者(收养家庭、学校老师、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师),是不容易的。要有读懂这些孩子内心的智慧,还要有极大的耐心来承受失望和挫折。也许,“不抛弃、不放弃”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治疗。曾经被毒液浇灌的生命,需要两倍三倍的爱、信任、肯定和尊重,才能重新伸展和绽放。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