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儿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1)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小儿的身心、心两方面健康,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均需依赖健康的社会环境。心理健康是指有良好的性格品德,在社会中与人相处配合融洽,学习工作有毅力、效率高等。人的心理活动也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由形态到本质,由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深度、广度均有加强。
(一)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注意可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为自然发生的,后音为自觉的有目的的注意。
婴儿时期以无意注意为主;3个月开始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人脸和声音,随年龄增长,活动 范围扩大,内容增多,动作语言功能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出现有意注意,但幼儿时期稳定性差,易分散、转移;5—6岁后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注意力,但集中时间约15分,7-10岁20分,10-12岁25分,12岁以后30分。自婴幼儿起即应及时培养注意力,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引起小儿兴趣,去除外来干扰。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 过程。包括识记(大脑中形成暂时联系)、保持(大脑中留下痕迹)和回忆(大脑中痕迹恢复),又可分为再认和重现。再认是以前感知的事物在眼前重现时能认识;重现则是以前感知的事物虽不在眼前出现,但可在脑中重现。即想起来了。
5、6个月婴儿 虽能再认母亲。但直到1岁以后才有重现。婴幼儿时期的记忆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易记忆带有欢乐、愤怒、恐惧等情绪的事情。
以后随着生活内存增多,范围扩大,记忆也越来越广泛、复杂。记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小儿的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且精确性差,暗示性大,常被人误认为说谎。随着思维、理解、分析能力的发展,才有了有意记忆和逻辑记忆,使记忆能力进一步拓宽加深,能记忆大量较复杂的事情。
(二)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智力活动 的核心,是人脑的高级活动 ,一般通过语言来实现,婴幼儿的思维特点与客观物体及行动分不开,不能脱离人物和行动来主动思考,如拿着玩具汽车边推边说“汽车来了”。
2—4岁小儿思维常以自我为中心。学前期儿童 则以具体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凭具体形象引起的联想来进行思维,如学妈妈 喂自己吃饭的形象给娃娃喂饭,尚不能考虑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和进行演译推理。
随年龄增大,小儿才逐渐学会了综合、分析、分类、比较、抽象等思维方法,使思维具有目的性、灵活性和判断性,再进一步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也是一种思维活动 ,受客观事物影响,大脑中创造出以往未遇到过的或将来才能实现的事物形象。想象是一种间接概括的思维活动 ,尚需通过讲述、画图、写作、唱歌等技能将其表达出来。
1—2岁时想象处于萌芽状态,3岁后想象内容稍多,但仍为片断、零星的,学龄前期想象力有所发展,但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到学龄前才迅速发展。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