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烦恼:口头禅为学校德育工作找到着力点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从学生最常的用语中折射出对生活的烦恼、对学习的忧虑、对文明礼仪的缺失,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上描述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的德育素质在下滑。作为现存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却会让我们在惊诧与漠视之间,在加强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之间加以反思:作为学校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究竟要怎么做,又该做些什么呢?
一、应把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在当前,开展礼仪教育,进行礼仪规范训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校园内五花八门的课桌文学、墙壁上的污言秽语随处可见,上课迟到早退、讲粗话、乱扔纸屑果皮等不良行为也禁而不绝。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学生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有的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为何物,难以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中出现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现象,是礼仪教育缺失造成的。而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又是极为密切的,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通过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是人的内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的体现,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因此,把礼仪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二、加强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教育
由于教育评价机制的问题,升学率成了普通中学的近乎唯一的追求目标,有些班主任以考大学为诱饵,甚至出现“读书为了挣大钱娶美女”论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学生的理想只是获得好成绩,能考上名牌大学,为了取得好成绩可以不择手段。在这种由家长、学校,以至整个社会哄抬起来的“高考文化”的氛围中,使学生迷失了学习目标,迷失了道德底线。而理想是学生的灵魂,如果只“育身”不“育心”,培育的只能是没有灵魂的人;如果只“育才”不“育德”,其教育产品就如同没有生命的机器人。为此德育工作的首要课题是对学生进行崇高理想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对丑恶要有羞耻心,对科学要有好奇心,对事业要有进取心,对社会要有责任心,对人生要有平常心。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除烦恼
现在的中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不少人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就承受着学习的压力,家长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心愿。子女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了家庭气氛的指示灯。这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甚至身心发展扭曲变形,所以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节尤其显得重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