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不公平的结:案例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孩子的公平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源于日常的生活积累。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会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
案例1打分岂能过于随意
小学时的我学习一直很努力、很认真,教过我的老师对我印象都很好,因为我听话、成绩好。然而,到了五年级时,换了一个新的班主任。他教我们语文课。一次作文考试,题目是“我爱XXX”。我想这是一个抒发真情的题目,于是写了自己喜爱的娱乐活动。由于作文是当场知道分数,交完卷的同学都挤到老师跟前看成绩。当小丽把作文交给老师时,老师看了一眼就给了她100分,而我满怀期待却只得了95分。那次作文得高分的人很多,95分是很一般的分数。当我得知小丽的作文题目是“我爱我们的班主任”时,我一下子怒了,真想去质问老师。可是,我当时是一个小学生,老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只好独自忍着气,回家大哭一场。
分析:“我”叙述这个故事时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当笔者请她回忆过去学校生活中的不愉快经历时,她写下了这个故事。从故事中,我感受到一名小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挫折。透过故事,我可以发现她原有的公平经验:学习努力、成绩好,就会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这是一种生活中体验到的公平。而一次作文的打分,打碎了她心中的公平。这个经历给一个幼小心灵带来的伤痕是很长时间内无法抹去的。
案例2答疑要看问题难度
高三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去老师办公室问问题,于是常有等着老师答疑而排队的现象。一天中午,我抱着地理书走进了老师的办公室,连午饭都没顾上吃。我的地理学得特差,每次作业都有很多问题。高考就快到了,我心里着急,想好好补补。老师给我讲了十多分钟。这时,我们班地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小王也进来等着问问题。老师看了看小王,对我说:“你让他先问吧,他提出的问题比较有水平,你问的都是基础性的问题。”原来问问题并不分先来后到,而是看问题本身的水平,像我这样提问题没有水平的人只能在后面等。不知为什么,我当时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看了好久。事情究竟是怎样解决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对那个老师笑过。我想用这种方式让她知道,也许我的问题真的没有水平,但我有尊严。
分析:分配公平一直是公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向老师请教是他应得的权利。学校作为准社会生活的场所,存在着一系列规则,应保证每个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但是,当教师人为地改变规则,干预本应属于儿童在校正常生活的基本权利时,如“让提问题有水平的学生优先享受解答的机会”,这无疑侵犯了其他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机会。孩子们当然会怀疑教师处理事务的公平性。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内心对学校生活公平性产生疑问。
案例3同样迟到两种“判罚”
我读初中时,我的同桌小华学习很不好。其实她学习很用功,也许是方法不当,成绩总是上不去。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小华的家离学校远,路又不好走,她迟到了。她一进教室,张老师就狠狠地批评了她。我吸了一口凉气,老师这么痛恨迟到,以后可要小心。几天后,我因为天气原因也迟到了。到了学校,张老师正在上课,我硬着头皮推开教室的门,等待着即将降临的“暴风骤雨”。没想到,老师根本就没问我。我一直纳闷到下课。一下课,趁老师还没离开教室,我赶忙跑到老师那儿承认错误。谁知老师温柔一笑,说:“早上堵车了吧,没关系,你没听到的课可以到办公室找我补,课上做的测验你不用做了,给你记满分吧。”我当场傻在那儿,其实我完全忘记了今天有测验。我回头看到小华无奈的目光……
分析:同样是迟到,因为发生在不同的学生身上,老师表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为什么?故事中的老师无疑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区别学生的标准,成绩好的学生即使迟到,也是可以原谅的。幼小年纪的“我”虽然被老师谅解,但是面对同伴的遭遇,只好表现出一丝无奈。在孩子的心中,老师的标准应该一视同仁,但是老师的态度差异可能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老师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