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依恋-1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抚养者,并会与抚养者形成亲密的关系。心理学家将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通常是母亲)亲密的躯体联系的这种倾向,称为依恋。
依恋有三个特点: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如婴儿倾向于在母亲身上或附近活动。
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
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
依恋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婴儿受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没有实现物、我的分化,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反应行为。婴儿会通过哭、笑等行为来唤起抚养者的感情,获得照料。哭是一种要求抚慰的信号,当父母给予反应时,婴儿会通过安静下来或笑的方式强化父母的这种行为,并给抚慰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由于分辨能力、再认能力的发展,以及反复出现的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儿童对父母等抚养者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更多的微笑。但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婴儿仍不会在父母要离开时表现出反抗行为,即依恋关系尚不十分明显。
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抚养者地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2岁)。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分离反抗和怯生的出现。即当婴儿的依恋对象要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哭叫等行为。分离反抗的出现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通常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反抗分离的行为,强度持续增加,一直到15个月左右。分离反抗的出现,意味着婴儿已经能够理解父母的消失是暂时的,即使看不见他们,他们也是存在的,但他不能容忍这样的分离。稍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出现有意识寻求获得父母情感支持的行为。当父母在身旁时,他们可以将父母作为安全基地进行游戏、对环境进行探索,出现了对抚养者持续稳定的情感。与此同时,大多数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明显的害怕。
第四阶段:双向关系形成期(2岁)。到2岁左右,随着语言与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目标,理解到影响父母离开和出现的因素。因此,分离反抗逐渐下降。
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在陌生情境中,母亲在场时,幼儿可以自由地探索,即能够以母亲作为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母亲离开时表现出一定的忧伤,可能会哭泣;与母亲团聚时很兴奋,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近,哭泣也会立即减弱或停止。大约有65%的美国儿童属于这种类型。
2.焦虑-回避型依恋:在与母亲分离时基本上没有表现出什么焦虑;当与母亲团聚时,与倾向于回避;对陌生人也没有太多的焦虑、不安。大约有20%的儿童属于这种类型,这类儿童没有形成真正的依恋。
3.焦虑-矛盾型依恋:在整个陌生情境中,都表现得比较苦恼,尤其是在与母亲分离时。但是在与母亲重逢时,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反应:一方面是看到母亲时苦恼减少,另一方面是对母亲很生气,有时甚至会推开母亲或打母亲;此外,这类幼儿不容易被抚慰,母亲抱他们时也会继续哭泣。大约10-15%的儿童属于这种类型。
当然, 陌生情境测验中的场景毕竟不同于真实的情境,幼儿的表现与真实情境中的表现还是会有差异的。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