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教养方式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四种教养方式
在家庭系统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和个性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们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式对孩子社会化的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鲍姆令德提出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要求指的是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
1.权威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对他们的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简言之,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就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在掌握新事物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并且心境比较乐观、积极。这种发展上的优势在青春期时仍然可以观察到,即这类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自信,社会成熟度更高,学习上也更勤奋,学业成绩也较好,有更高的个人抱负。
2.专制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孩子很少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孩子出现少许的抵触,父母就会采取提法或其他惩罚措施。本质上看,这种教养方式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要,而忽视和抑制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在青少年期,他们的适应状况也不如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但是,这类儿童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与下面要提到的溺爱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相比,这类儿童中出现反社会行为的比率要低得多。
3.溺爱型
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和愿望相悖时,他们几乎都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会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于父母,他们也表现很强的依赖和无尽的需求,而在任务面前缺乏恒心和毅力。这种情况在男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4.忽视型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反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他们最多只是提供食品和衣物,而不去付出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父母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生存压力,或者自己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或不幸,家庭关系出现了重大问题。
由于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出现适应障碍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较差,并且在长大后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总体来说,无论在哪种文化背景中,权威型教养方式都是最有利于少年儿童发展出良好的个性品质的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似乎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创造一种可以产生积极父母影响的情绪环境:
1.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安全的,为儿童提供了关心、自信和自我控制行为的榜样。
2.权威型父母会采用公平合理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控制,这会让儿童更加服从和进行内化。
3.权威型父母对儿童的要求符合儿童的能力,使得儿童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由此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认知以及社会成熟性。
4.权威型教养方式中的支持性是儿童心理弹性的强有力来源,它可以保护儿童免受由家庭压力和贫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一个处于不断成长和变化之中的系统,系统某一环节的变化都会引发系统整体的调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系统同样需要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行。其中,首先需要调整的就是与孩子发生直接互动的教养方式,但是即使是权威型教养,也需要随着儿童的成长在具体的教养策略和方式上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