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缺席的父亲和焦虑的母亲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不知道是否相信,在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么些或多或少的现象:家庭教育里面父亲往往寡言,母亲往往唠叨。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是一个好例子。
母亲唠叨,更不难去取证。那些唠叨的“大妈”令到孩子内心厌恶而避之不及或坚决逆反。
而父亲寡言,也是常见的,但不知道是否成社会大趋势。(说这话是为了避免自己的父亲也不高兴,他可的确寡言,但社会权威形象多在父亲那里彰显)。
这几年,随着心理学的狂风暴雨似的横扫“中国心理坚冰”,业内的学者们口出狂言——中国的家庭状况是:缺席的父亲和焦虑的母亲。搞的以为似乎学术里面放错了父亲母亲位置或出现言论的天方夜谭了。
摘录某文章里的几句话,看了别下一跳!
“ 缺席的父亲”产生于金钱主义对男性的奴役,和父亲角色的商品化。而焦虑的母亲则是对应父亲的缺席而产生的。
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面对后现代的荒原,都感到无法抗拒和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犹如襁褓中哭泣的婴儿,期待着,一个温暖的乳头,会因为哭声的召唤,从天而降,喂饱肚子。
面对着无能为力的后现代母体(不是后妈),人们会采取两种策略:1、寻找自己心里能依赖的客体,比如极度崇拜权力、地位、身份、喝酒、美食、各种享乐等,从自己的身体感官上面反复证实自体,造成不少工作狂、酒精狂、婚外恋狂或性成瘾狂,还有不少MBA培训或宗教的极度崇拜行为等;2、反复证实和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比如极度去追求事业的成功,金钱的攀比,以及其他一切可比之物。最高、最大、第一、最好、更好。。。
而可怜的母亲则是因为父亲的缺席而极度的焦虑,她时不时要代替父亲,像父亲的去管教孩子,但又不是父亲。发展出来,就是母性式的女强人形象越来越多。
焦虑的母亲时不时要保护孩子,检查孩子,溺爱孩子,把孩子这个客体当成了自己价值的“稻草”,心理上处于合理化状态。
最后,往往出现心理问题的,是孩子。他们无辜地接纳了目前的一切。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