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怎样避免过于唠叨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唠叨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说话没完没了重复一个意思。第二是指不停的说话。唠叨者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她(他)一厢情愿的认为:我说你是为了你好,说一遍不能让你产生改变,那我就不断的说,重复的表达,终有一天你能意识到正确并产生改变。其实,唠叨本身就是一种爱的体现,父母对子女付出了爱,自然就希望得到对方正面的反应,唠叨者在内心深处的需求是得到对方的认同和重视。
为什么被唠叨的孩子并不喜欢听父母的唠叨呢?一般情况下,唠叨都是些要求和埋怨的话:当父母总是在说、孩子总是不听的情况下,父母免不了有抱怨的情绪;当孩子不理会时,父母越是反复而强化地提出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这样的语言越变成了一种压力。在反复的要求、埋怨的压力面前,人的本能就是逃避,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唠叨者会发现孩子似乎没有听见他们的话。其实,当父母开始唠叨时,这些语言在孩子的耳中就像蜜蜂的“嗡嗡”声音,被孩子无意识地隔离和屏蔽了,这是人面对压力时的一种本能自我保护。
作为唠叨的父母,都很希望和孩子沟通,乐意为孩子更好的成长而付出努力,但唠叨说明了双方在交流和沟通上存在问题。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就要用更好的沟通方式来替代唠叨。父母必须从幻想中解放出来,认清事实:唠叨是自己希望得到孩子认同和重视的需要,而并非孩子的需要,更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相反就是很懂道理的孩子,唠叨也会使他觉得信服力大打折扣。真正获得孩子尊重和认同的方式是去理解孩子,给孩子减压。当我们觉得孩子的做法和选择并非很好的时候,不应该用唠叨去强加要求和压力,而是通过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给他们提供多种的建议,让孩子自己去感悟和选择,把压力变成一种自主选择的动力。即使孩子还是选择错了,我们要允许他们有犯错的机会和获得经验教训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宝贵的,孩子的独立性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因而得到很好的提升。父母在一旁观察和引导着孩子,告诉他“你尽了力去做,很好,这样你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暂时不成功没有关系的,只要你需要,我们在这里提供意见给你参考…...”而并非抱怨的唠叨:“你看,我让你这样做,你不按我的去做,是不是做错了?你要听我的话才不会犯错,知道吗?你以后要这样这样去做……”
如果唠叨者勇于面对自己,思考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存在的问题,积极地行动去调整,就有可能扭转成为双赢的局面:既得到子女的尊重和认同,又能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和成长。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