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自省:幼儿的攻击性,很少有敌意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杭师大学前教育系系主任武建芬博士认为,像最大愿望打死妈妈的小灵,可能只是一种脱口而出的游戏,不是真的拿枪把人打死。
在幼儿园里,武建芬等人常常看到,比如一个小男孩会拿着一个塑料片或积木,对其他小朋友说:“我拿枪把你打死”。
6岁的孩子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念,他们的语言往往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比如小灵这样说,也可能是反映自己对妈妈的不满意。
也有一种可能,孩子本来比较喜欢妈妈的,可能妈妈对小孩的管教太粗暴,做法跟孩子的期待有落差。建议家长要对自身的管教方式要自省一下。
至于3岁彤彤的攻击行为,武建芬认为,主要是家庭造成。彤彤咬人后,躲在一边,从这些细节分析,她是一个胆小的小孩。出现咬人的行为,可能是她要保护自己,所以表现出咬人的行为。
3岁小孩不能充分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用手和嘴等动作语言,能很快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3岁小孩子的打人、咬人等行为,往往是为达到某种目标,很少具有敌意。
家长应当避免让彤彤在冲突的环境下生活教育,如果在幼儿园,教师可以为彤彤多提供一份图书、玩具等,避免咬人、打人等行为的发生。一旦发生类似行为时,家长和教师要学会用好玩的事情吸引她,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简单的制止没有效果。
越是出现这种打人、咬人行为的孩子,家长越要避免暴力。暴力的家长就会出现暴力的孩子,暴力有代际传递性。打,肯定是成人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对于这类学龄前的儿童,家长要引起注意,及时纠正,否则长期以往,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