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矛盾的时候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首先发生了影响,然后才是学校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不总是一致,往往有发生矛盾的时候,而这个时候也是学生心理产生困惑和压力的时候。
最近,一个初一的女生因为被老师逼迫写检查而自杀,他的父亲说,后悔让孩子学会了思考。这个事件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家庭教育模式与学校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以及小学教育模式与中学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
这个父亲实行的家教类似于民主型的教育模式。比较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保护孩子的天性,鼓励孩子按照兴趣尽量多地自由发展。他不强迫女儿参加课外辅导班,除非她自己愿意参加。他也希望女儿的成绩优秀,但不会每天去检查她的作业,只会抽查询问。他发现女儿喜欢历史和军事,他就鼓励她广泛阅读。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和父亲讨论交流,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考力。作为一个成功教育孩子的父亲典型,这位父亲还被某小学要求在学校里发言。
而女孩所在中学搞的却是典型的专制型教育。在女孩所在的班级,写检讨是班规,只要学生犯了任何错误,都是被逼写检讨书,让学生自己一遍遍痛骂自己、侮辱自己。其中,这个女孩被罚写检讨书10多次。在这些检讨书里,女孩每次都表示她尊敬老师,要听老师的话,但同时,她还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见解,而不是像其他孩子一样恭顺服从,痛心疾首深挖思想根源痛表决心悔过自新。
老师承认她对这个学生的“不肯深刻检讨”找不到更好的教育方法。所以,呈现出来的局面是:她被以更多、更琐碎的原因罚写更多检讨书,同学证明她在校的六个月内一共写了10份;字数也越来越多,最后因为在课堂上和同学说小话而被要求写1000字,而“同案犯”免予检讨惩罚。
民主的家庭教育遭遇了专制的学校教育,怎么办?
不要对抗,要适应。但是适应并不是消极的适应,而是积极的适应。
这个女孩没有选择适应,而是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选择了对抗。
有人轻描淡写的说,这孩子自杀不值得大惊小怪,她可能得了抑郁症。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文革中,老舍,邓拓,吴晗,熊十力,傅雷,杨朔一大群高级知识分子选择自杀,难道他们都是得了抑郁症?这些智慧绝伦的大知识分子都没法坦然面对各种不白之冤,更何况一个孩子?
面对这种专制的教育模式。有的朋友选择了消极的适应。就像这个父亲在女儿死后反省的,“我不应该让孩子过早有思考的能力,如果她笨一点,听话一点写检讨,至少不会去自杀”。
支持这位父亲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我理解他们的做法。的确,消极的适应尽管消极,但可能在效果上比对抗要好。
我们再来看看积极的适应。我的一个朋友,对孩子也是采用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校,同样碰到了专制的教育模式,起初,他选择了逃避,转学,可是,转学之后情况还是差不多,后来,他开始直面这个问题,与老师开始了谈判,跟老师交流,说服老师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对待别人家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要轻易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然后,这个家长又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跟老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为了融洽与老师的关系,这个家长时不时的就会给老师送一张购物卡。老师成了这个家长的朋友,而且是一个眼线,孩子有什么问题,老师会和家长一起沟通,一起想办法。
这是一种积极的适应。
回过头来我们想想自杀女孩的父亲。如果他采取这种积极适应的方式,与老师多沟通,让老师换一种教育自己孩子的模式,孩子还会自杀吗?
现在,家长不与老师沟通,只是让孩子一个人扛着巨大的压力,让孩子一个人去战斗,最终,压力超过了孩子承受的底线。
我想起另外一个积极适应的案例。大科学家维纳很小年纪进了大学,成为传颂一时的神童。可是,当时的媒体与舆论对神童并不友好,不断地质疑甚至嘲讽。维纳读到了这些负面的评价,非常痛苦。这个时候,他的父亲站了出来,与不友好的媒体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甚至对簿公堂。父亲的做法极大鼓舞了维纳,让即将心理崩溃的他重获生活的勇气。
我们的能力也许改变不了整个教育体制,但我们可以影响老师,我们也许无法改变老师的所有观念,但我们可以让老师改变对自己孩子的某些做法。如果自己再三努力仍无法改变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你可以选择转学,也可以像维纳父亲那样站出来与老师做斗争,向校长告状,向教育局投诉。这些都是积极的适应方式,我们其实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从社会舆论上,我们显然会受到更多的支持。但可惜的是,这位父亲什么都没有做,在不幸事件发生后,反而徒然叹息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是一种错误。
从长远看,民主型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更成功,更有后劲,更有出息,会更好的形成策略思维,更早的进入认知周期的第三阶段,会有更好的悟性。这种能力,不仅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好成绩,还会让孩子更快乐的学习,未来的职业以及家庭生活也会更加幸福。
而某些学校专制型的教育模式,就是在培养缺乏后劲与真才实学的废物,用一种简单、粗糙、一刀切的方式提高学习成绩,可能有部分人因此受益,可其他人会付出惨痛代价。
我们为什么要削足适履地迁就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呢?消极的适应是不可取的,要自信起来,积极的适应,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总之,面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矛盾时,我们要积极地适应。多跟学校、老师进行沟通,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习、成长。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