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须懂些心理学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记得一次值班,接到一位父亲打来电话,有点踌躇,有点茫然,仿佛不知从哪说起:“孩子在家里大声乱叫,有时还会用头撞墙是怎么回事啊?”,“请问孩子多大了?”“刚上大学”,“考得不错啊!”我适时给予肯定,“哪里啊!进了大学并不开心,跟同学处不好。”“出现这种情况有多长时间了?身体有什么不适吗?平时在家他都喜欢做些什么?”“高中时要考大学,学习压力很大,他只管学习,我们什么事都为他想好做好了,他想要的东西我们也都基本满足他,他怎么会这样?!问他也不说。”……
是啊,看起来都很好,可他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出现这种反常行为?他在想什么?他还需要什么?在这里,我想借此简单介绍一些心理学的小知识。
需要其实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的欲望和要求。人生活在社会上,要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除了生理需要之外还有社会性的需要,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以需要是发展的,是永远也不会彻底满足的。正因为如此,需要才能成为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我们再谈一下情绪和情感。二者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同时,二者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它们都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
在发展心理学中,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心理学家对青年期有很多描述。如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是为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是为了生活而诞生。还有人认为青年期的个体属于“边缘人”,就是说青年,特别是大学生。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这是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的特点。青年初期形成的自我意识还不稳定,因而对他人有关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个体表现为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过程。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遗传素质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环境将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形式,但却是终身的、非正式的。而且方法是多样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方法。得到尊重是孩子的基本需要,没有尊重的爱往往是一种伤害。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是对孩子的信任。在时间中获得的能力是孩子自信的基石。
其实,我们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