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家庭教育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家庭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教育,从狭义上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而不是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的强项。养成教育是家长可以达到的教育目标,即家长要着眼于孩子的健康人格培养,促进他们成为一个正真的能够独立生活的人,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少走弯路,尽量降低成长的代价。
这个教育的过程说简单了实际上就是培养他们良好习惯的过程,孩子的习惯养成了,他们就可以自我约束,自己发展。培养孩子哪些好的习惯呢?主要是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三大习惯的养成集中起来就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人格形成。
如何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呢?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个性发育的一个转折阶段,他们正在告别童年,开始一个崭新的成长和变化时期,身体正急剧的发育,心灵在不断丰富,情绪在激烈波动是青少年的特点。他们正在竭力摆脱童年时期的幼稚状态,向成人过渡,希望家长把他们当大人看待。但是,他们还不具备成年人的心智水平,因此,心理上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衡的状态中,常常出现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风暴期”、“动荡期”,实质就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
(一)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长足发展。其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有显著提高,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辩。
(二)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稳定,有时对自己评价过高,但耐挫性不高,遇到问题,又会走入另一极端,怯懦自卑,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但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如何建立起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变得自信而强大,是青少年时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
(三)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青少年时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这一变化反映在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性意识的觉醒,是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同时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如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害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等。
(四)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需要青少年自尊心强,思想情感不轻易向他人吐露,如果长辈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极易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导致他们与父母、师长及交往熟悉的人之间产生距离,由于缺乏倾诉,产生一种孤独感,但内心又渴望交往。
(五)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一方面青少年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地独立性,表现心理的“断乳”,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对父母、成人及长辈又存在较多的依赖性,因为青少年阅历还不够丰富,面对陌生或复杂环境时,往往缺乏信心,难做决断。同时,在经济上大多还靠父母,对家庭的依赖作为一种惯性影响依然存在,青少年要摆脱这种影响并非易事。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