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不爱笑的原因分析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孩子应该是无忧无虑快乐地成长的,这是我们普遍的一种认识,但现在据调查显示,中国的孩子是不爱笑的,到底是什么因素让孩子缺少笑容呢?
我国孩子教育问题出现很大漏洞,不管是智商开发还是情商培养方面都存在不足,导致中国孩子们尽管有各种各样数不尽的玩具,却依然感觉不到幸福感。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孩子普遍缺乏灿烂的笑容,美国与中国对比,3岁的美国孩子的笑容比中国孩子多出55.6%,家长在关于孩子成长教育方面,因更加侧重于情商培养。
家长过于注重知识早教,与幼儿用感官探索世界的天性相悖
据说俄国有位母亲抱着出生3天的孩子,去找着名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应该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孩子?”巴甫洛夫回答:“一出生就要开始,现在已经晚了两天半。”但是,巴甫洛夫所说的早教并不是中国家长们所理解的读书、识字、背古诗、琴棋书画找特长,而是以关怀、爱护、抚摸、亲吻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亲情教育。婴幼儿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游戏,用身体去探索世界、发掘乐趣,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这样才能舒心、高兴。
家长的生存焦虑引发的急功近利,干扰了孩子从容的成长
现在的家长都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由此产生的生存焦虑也影响了育儿观,恨不得孩子早早体现出“成大器”的倾向,“早慧”被盲目抬高,对“晚熟”则会急得跳脚。其实孩子的开化有早有晚,而且有其阶段性,拔苗助长只会帮倒忙。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本应该是在3岁以后进行,孩子上小学之前的知识技能教育,都应该是重过程而非结果,培养孩子出于兴趣和成就感的求知欲,一种从容、快乐面对事物的态度,这些最重要。
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管束和代劳太多
“喂饭”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育儿方式,追着孩子喂饭,“学老虎啊呜叫”让孩子张嘴,还有孩子非得骑在爸爸肩上才肯吃饭等。其实,吃喝拉撒是人的本能,所谓本能,就是不用教自己也会的能力。七八个月大的孩子其实就可以自己吃饭了,一开始用手往鼻孔里送,打翻饭碗,慢慢自己就能找到嘴、会用小勺吃。从婴幼儿时期就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家长只是辅助引导,这关系到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自信的孩子,笑容自然更多、更灿烂。
目前,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今后有足够的竞争能力,而采取“拔苗助长”的方式,强迫性地让孩子去学这学那,却不曾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甚至有些家长会怀疑孩子的能力,最终培养出的孩子缺乏自信且充满忧虑。
中国孩子不爱笑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再加上如今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很多家长更是采取“拔苗助长”的方式,这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的成长,这样,孩子又如何笑得出来呢?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