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孩子如何教育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犯事后,两个熊孩子吓坏了,没敢乘电梯下楼,而是从楼顶走楼梯下来。两人走出楼梯时,还看到了躺在地上的受害者,以及小区里出来围观的居民。他俩没敢把自己扔东西的事情告诉任何人,玩了一会后,各自回家。回家后,两个孩子都没敢向父母提当天下午发生的事情,直到晚上11点左右,江阴璜土派出所的警察找上门来,家长才知道孩子闯祸了。原来小区监控记录下了两个孩子的行动轨迹。
熊孩子似乎总是爱干点坏事来打乱我们生活的平静。每当熊孩子惹祸之后,许多人都将这样的事情归咎于家长在教育上的疏忽。而且时下最流行的微博热语“熊孩子”也将那些年龄小、不懂事、总能惹出祸事或制造麻烦的孩子划分到了不受欢迎的孩子之列,其实大多数的熊孩子并不是真的有多么的让人讨厌,他们不懂礼貌和规矩,好奇心强,精力也过剩,喜欢调皮捣蛋,也惯于折腾。对于这些“王子和公主”式的熊孩子,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熊”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允许孩子有这些熊的行为,不必对他们过于苛刻,但是也不能没有限度。孩子在熊的时候,其实也是对大人的一种考验,如果我们一味的纵容,导致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只会让他们变本加厉,养成孩子的不良习惯,若最终铸成大错,则悔之晚矣。
所以,对待这些熊孩子,首先要家长不做“熊”家长。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家长既不必简单粗暴的责罚孩子,也不能采取溺爱骄纵的态度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视而不见,对于已经懂事的孩子,家长只需要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能清楚的指出来,并明确告知他这样做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什么,他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当孩子认识到错误以后,再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感,使孩子能从错误中受益。
“熊孩子”在不少孩子身上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它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多数情况下是儿童心理特点和父母教养方式同时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带您一起为“熊孩子”把把脉,看看“熊孩子”可以怎么预防?
心理特点一:儿童自我中心
儿童在两岁左右已开始将自己和周围客体区分出来。这以后,独立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开始有强烈表现自己的欲望,想方设法让别人注意自己。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儿童自我中心”的表现。
教养误区及后果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爱怜备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好多家长围着一个“小皇帝”转,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是设法满足,对孩子表现自己的行为尤为放任,一味鼓励而不加以引导,即使犯了错也总有人帮忙擦屁股,一句重话都不敢说,造成孩子没有“犯了错就该承担”的责任意识。
在家里,孩子想要获得注意,轻而易举,但是到了别人家做客的时候,世界就不是围着ta转了,孩子需要通过更大的努力让自己受到重视,所以很可能采取搞破坏的方式,况且,ta习惯了有人帮忙善后,也不会想到自己要承担什么责任。
另外,有些家庭对孩子的管教过于严厉,一举一动都有要求、限制,对孩子的心理也是一种压抑。这也可能反而导致孩子通过搞破坏来反抗,成为“熊孩子”的原因。
如何预防
平时:
1.给孩子足够的关注
对于需要关注的孩子,成人应放下正在干的事情,去关心他,倾听他的要求,然后对他进行合情合理的教育,让孩子知道成人是关心他的,使他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而保持正确的行为。
2.规矩平时教,打好预防针
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其行动,注意孩子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光告诉不该做什么还不行,还要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力求在事先打“预防针”,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3.及时训导
对孩子的行为,特别是一些不良的行为,不能过分娇宠、放纵,需要教育、管制的言行就要及时教育制止,不可助长孩子“以我为中心”,“我说了算”的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制力也会增强。
4.待客和做客时定规矩:
我们的育儿生活越来越局限在小家庭范围,孩子待人接物、礼仪规范的受教育机会太少,因此,家长应为孩子补上这一课,在孩子待客和作客时,格外注意规矩的培养。
在客人到来之前,告诉孩子应有的礼貌举止。去别家作客之前,告诉孩子应有的礼貌举止。
每次客人走后,对孩子的表现要给予反馈,孩子表现好,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孩子表现不好,则给予批评,并强调正确的行为方式。每次告别主人回家时,对孩子的表现要给予反馈,孩子表现好,要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孩子表现不好,则给予批评,并强调正确的行为方式。
5.给孩子表现的舞台:
为了避免“熊孩子”表现欲发作,在外人面前,可以适当地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如让孩子表演儿歌、背诵一首诗等等。当话题转移时,预先给孩子以明确的说明,如可以对孩子说:“现在爸爸(妈妈)要和叔叔(阿姨)讲大人的事情了,你自己去一边好好玩。”这样既可以让兴奋起来的孩子受一定的制约,又可以让孩子有适当的思想准备,退出大人们交谈注意的中心。
另外,你还可以利用孩子旺盛的精力,把即将闯祸的熊孩子变成乐于帮忙的好孩子,变“废”为宝。
这一点在你当主人的时候尤其合适。你可以巧用激将法,比如在他人面前大声称赞他“上次宝宝在家里给客人倒茶,又香又好喝,客人都说他懂事”,然后你再顺势叫ta去帮忙,ta肯定是非常乐意去做。将本来要搞破坏的精力,都转去积极表现自己的“懂事”上,这样宝宝既不会“熊”到他人,也能够很好地学做事。
当孩子有良好的表现,千万不要忘了称赞他。你的关注和赞赏能让他做事更有动力,他从你的言语态度中也渐渐懂得自己的什么行为是得到赞赏的,什么行为是不讨人喜欢的。这样对孩子的胡作非为也有一点抑制作用。
心理特点二:独立宣言!
随着孩子的成长,知识的增加,他们懂得了不少的道理和知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这时形成的“自我”还比较脆弱,为了保护这样的“自我”,追求独立,摆脱依赖,孩子对那些看起来是对抗自己的外在力量格外敏感,往往会出现一些无理的反抗——对父母的言语,不管对不对,一概排斥,目的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并没有适当的、站得住脚的理由。
教养误区及后果
在这个发展时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往往是孩子变“熊”一个重要根源。如果这时父母还把孩子看做什么也不懂,事无巨细都要管,孩子就不愿意按父母的指示办事,而是按自己的意愿行动。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往往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容不得孩子有一点不同意见,孩子则觉得父母不应干涉过多,自己有自由行动的权力,而双方又缺乏足够的交流,于是孩子就会表现出对父母的抗拒和不服管教。
如何预防
多观察孩子,与孩子多交流,对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要及时鼓励,并在安全范围内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
心理特点三:攻击性
关于“熊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解释。
A.教养说:
行为学派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模式而学习到的。经常受到父母体罚的儿童,学习到父母的攻击行为模式,倾向于崇尚武力,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攻击性行为较多。
如何预防
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改变自己与人交往的方式,尽量采用缓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孩子面前尤其是这样。
B.挫折说
孩子在外面或者家庭中受到了挫折,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或劝导,看不清挫折的实质,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做法,固执己见。或者即使知道错了也不愿意改正,明知故犯。
如何预防
平时要多观察孩子,多和孩子谈心,假如孩子受了委屈,家长要负责抚慰孩子的情绪,必要的话可以给孩子出主意。
C.性别期望说
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教育和期望有关。社会对男子角色的期望之一是强悍有力,对男孩的攻击性行为也较多宽容。
如何预防
家长自己应该改变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男孩未必要暴力,况且暴力也不等于有力,有力是把力花在恰当的地方,暴力却是把力用来伤人。暴力的孩子长大了并不受人欢迎,反倒容易因为常常闯祸而被人嫌弃。
心理特点四:强烈的求知欲vs年龄限制,能力有限,闯祸很正常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幼儿性格的典型特征表现为活泼好动、好奇。孩子知识贫乏,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是充满神奇和奥秘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渴望了解更多的事物,也希望自己能摸摸试试,往往成人越不让看,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偏偏要看要做,成人则视为““熊孩子”来了”。
有些孩子喜欢摆弄各种东西,如把玩具拆开,想知道它的构造;把钟表拆开,看它为什么会不停地走?诸如此类,看似“熊孩子”,实则隐藏着孩子极大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如加以正确引导,会提高孩子的智力发展。
但是,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现在别说儿童,就连成人,每天也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会激发孩子更大的求知欲,可是,与知识大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动手能力也有限,把东西弄坏,闯祸的可能性比成人大得多,而且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很多产品包含较高的科技含量,不但价钱贵,而且坏了之后很难修,玩坏了就等于要丢钱,这更加重了孩子顽皮的后果。
教养误区与后果
第一,因孩子有顽皮行为,就全盘予以否定,是不对的。这样会阻碍其个性的健康发展,错失培养孩子的机会。
第二,任其拆毁家里的昂贵物件也是很费钱的,后果不言而喻。
第三,不订立规矩,会让孩子不知道规矩;把规矩订得太死,又会让孩子心痒痒想要打破规矩,这两个极端都容易导致孩子淘气。
如何预防
1.明确界限,订立规则
应该在鼓励孩子动脑筋的同时,与孩子订立规则。比如,孩子想要拆某个东西的时候,需要先询问家长的意见,才可以动手等等。宝宝需要一个界限,这个界限给他展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信号明确
不该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给个示范,这样做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做了不该做的事会有什么后果,对孩子有什么坏处,都要说。
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停下来好还是不停下来好?立规矩时,需要用讨论的方式,把事情的利害全都说清楚,这样,就打下了预防针。
简单易懂
要用小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把规矩和订立规矩的道理一起讲清楚。尽量不要把规矩订得太复杂,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ta糊涂。
但是简单易懂不等于简单粗暴,摆出强权嘴脸命令孩子,“你听我的!我说了算!”只会让孩子反感,不愿配合。你应该耐心地讲道理,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ta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2.令行禁止,以身作则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3.宽严相济,反面教育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
4.“童化”自己,理解孩子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她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她,“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后面的话:
孔子曰“小人难养”,想教好孩子的确不容易,但是孩子有问题,整个社会都会怪到父母头上,所以父母的责任何其重,压力何其大,可想而知。笔者因此有些同情被“熊孩子”连累的“熊爸妈”们,其实罪责不全在他们,但他们却承担着所有的责难。
但对于任何一个爱孩子的父母来说,对孩子好的东西都愿意去尝试。希望笔者整理的教养攻略,能够帮到各位家长朋友!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