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教你如何让孩子“学乖”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行为塑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行为主义开山之人华生曽发下狂言:“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可以保证,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的祖先的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
继承者斯金纳设计了一整套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方法,强调“强化”的作用。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可分为两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
年轻的爸妈们,可以学习利用“强化”来塑造孩子的行为。例如,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早餐、午餐、睡觉等环节,培养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并及时对良好的行为给予表扬,进行正强化。又如,游戏后若孩子不能主动收拾玩具,随意乱扔,要及时严肃的进行批评,让他明确的知道当前的行为是不对的,告知他把玩具收起来才是好孩子,并在每一次游戏后都反复要求,若孩子做出了正确的行为,则停止批评,辅以表扬。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的行为就能成为自觉的行动,从而培养了良好的习惯,达到理想的教育结果。
行为矫正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观察、模仿的作用,根据强化与消退的学习原则来矫正不良行为。斯金纳认为,行为是易于消退的,只要不对其进行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会自行消退。
如:一些宝宝喜欢用哭来威胁家长,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放声大哭。许多家长一见到孩子哭就心软了,总是上前安抚说“宝贝别哭了,别哭了……”结果小孩的哭闹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越哭越厉害,这其中,孩子把家长的安抚当成了一个正向的条件刺激,强化了儿童的哭闹行为。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最好的办法是咬牙硬下心,对孩子的哭闹不予理睬,不对他的行为给予任何语言上或行动上的强化,这样,孩子的哭闹便会由大到小最后不哭了。孩子是聪明的,知道哭闹不会获得任何的“好处”,又费力气,便不会再“故技重施”了。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