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爱叫剥夺你的一切
2017-06-10 15:42:42 来源: 子路教育网
很多学生家庭条件很好,父母很爱孩子,也不逼迫孩子,从小得到较多的宠爱,可以说人生简直是完美。然而,却被诸如抑郁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困扰。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活过,他否定自己的生命体验,不可以有恨、不可以伤心难过、不可以没有上进心、不相信自己可以做选择,害怕出错等。
从可见的部分看不到成长的创伤和问题,然而,如果你置身到他的家庭内部,你会体验到在表面一切正确的背后,有看不见的东西隐藏,那常常是父母本人无法接受、不愿意面对的潜意识,被家庭集体掩藏起来了。有的家庭母亲在现实层面很强大、很上进,而在潜意识层面全家人都在维护一个谎言,那就是母亲非常脆弱,孩子常常用牺牲自己生命体验的方式帮助母亲来维护这个谎言。
学习看到孩子的心灵,但父母仍在其位
西方的美好育儿理念总能引发追捧,然而,因为人的深层心理,尤其是群体深层心理的变化极其缓慢,往往并不能快速地符合现实层面的变化,这常常导致一些看似很美的东西,真正实施起来后变成了四不像。因为扔掉了自己的东西,失去了原本的自信,同时因为你本不是别人,因此也无法因为穿上别人的衣服而找到新的自我,成了无家可归的心灵流浪者,自然是难以安心定心。
没有绝对正确和错误的教育方法,其背后实施关键影响的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教育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什么样的人吸纳什么样的理念,不同的人对相同理念的深层理解与实践也是完全符合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的。
因此,我们要做的可能不是把过去的关系颠倒过来,而是在原来的亲子关系中增加新的东西。我们的文化中缺少对孩子的尊重,而今,要增加的不是推倒父母,让孩子掌管家庭,而是父母仍在其位。但是,要学习看到孩子的心灵,在体验的层面上学习尊重生命,小孩子也可以这样想,小孩子也有自己的苦恼和烦忧,他的生命体验被尊重,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是在我们同为人的层面上尊重孩子的生命体验,不是在现实层面因为是朋友,而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不敢进行管教。
父母的归父母,自信和权威让孩子更安心
现实层面父母要有自信和必要的权威,尊重孩子的体验,顺势而为。
父母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童年阶段的孩子而言,父母要有自信和必要的权威,因为孩子要感受到父母是可以信赖的,相信父母可以保护自己免于受到意外的伤害,这样孩子就更可能安心地生活。
孩子难过伤心时,父母不是急于让他赶紧变成笑脸,而是顺应孩子发展的势,允许孩子完整地体验从伤心和挫折中恢复的过程,这个“为”,即是创造一个空间,支持、接纳和允许,当然也不是冷眼旁观,好,那你随便哭吧,哭够了就不哭了。
孩子任性,不断地提一些过分和无理的要求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披着民主外衣进行哄骗、无奈地进行讨好,或者挫败地通过生气来压制,而是自信温柔地坚持,让孩子知道,他的心情你理解,不过,你现在不能满足他的这个需要。父母的自信和爱,会让孩子安心地学习与外部做合理的妥协。
因此,拒绝孩子时要坦然,孩子不需要事事都满足。但是,前提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看到孩子的心理需要,温柔的等待,相信孩子,给孩子空间哭泣,处理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情绪基调是温柔平和自信,而不是悲戚、痛苦或挫败。
孩子的归孩子,在爱的空间里获得成长
父母把孩子因为幻想遭遇现实所产生的无法处理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在爱的支持下,让孩子在这个空间里通过体验学习转化成可理解和接受的情绪,孩子就在情感上获得了成长。
如果父母缺少自信和必要的权威,父母就会本能地拒绝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体验,以避免自己体验到这些害怕的或者会带来灾难一样的情绪。一位对做好妈妈过分执念的母亲,会努力地让孩子保持在高兴的情绪中,特别害怕孩子生气难过,从而本能地拒绝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一直未有空间处理,可能情绪化易被激惹,也有可能压抑下来,牺牲自己的情绪体验来照顾母亲的需要。
此时,是孩子替母亲处理情绪,而不是母亲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父母。
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